“西江模式”:民族地区发展的“样本”
——对话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天翼

发布时间: 2017-03-06 10:09:01  |  来源: 贵州民族报  |  作者: 林文君  |  责任编辑: 谢佩君

    西江苗寨自2008年正式进行旅游开发以来,至今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通过旅游开发,西江从一个经济滞后、贫困面较广、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一跃成为经济旺、百姓富、产业兴、民族文化得到较好保护与彰显的现代村寨,在2016年,西江苗寨景区游客接待量超过4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1亿元,大部分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到了旅游的开发,在西江景区公司500人的总员工中,直接聘用的村民就有300多人,占到了公司总人数的70%。
西江苗寨通过旅游促进民族村寨发展的做法,被人称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西江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报记者为此对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天翼进行了采访。

 

“西江模式”是一套实现地方发展的经验体系

 

    记 者:这几年,随着西江苗寨旅游的成功开发,社会各界开始关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西江模式”,在你看来,学术界对“西江模式” 持怎样看法?它有什么内涵?
李天翼:如果以时间为节点,我们一般将2008年作为西江苗寨旅游开发的爆发点 ,那一年,我的印象很深刻,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定在西江举行。当时,在政府的巨大投入下,整个村寨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进行各种改造建设。我有一个堂哥,那段时间在西江拉马驮运各种建设材料,整整一个月都没回家。他告诉我,把西江建设好了,就再也不出去外面打工了。总的来讲,正是西江老百姓当年对旅游开发的期盼和建设激情,才有了今天西江旅游发展的巨大成就。
    就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学术界已经对西江因旅游开发而产生积极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的“西江模式”有所关注。但目前学界很少见到“西江模式”的具体讨论。在我看来,“西江模式”并非仅指旅游开发的单向度概念,而是指西江苗寨近10年来,以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导向,在经济、文化、社会、经营、脱贫等方面产生规模化“红利”,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可以操作的运行体系。通俗地说,“西江模式”是一套以旅游为带动,实现地方全面发展的地方经验。

 

“西江模式”为当地发展带来了巨大红利

 

    记 者:在你看来,“西江模式”在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有哪些明显的“红利”?
    李天翼: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旅游开发对地方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西江的旅游开发的效应和效度是许多学者关注的议题。我认为,西江的旅游开发总体上,积极影响远远大于其消极影响。作为一个西江本土人,对此我更能感受到“西江模式”给苗寨经济社会文化所带来的正效应。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2016年,西江苗寨景区游客接待量超过4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1亿元,彰显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正能量,也有力带动、促进周边社区的脱贫致富和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西江苗寨景区在2008年以前,整个西江苗寨社区以传统农业耕作为其生计方式,外出劳务输出是其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8年以后,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已经逐渐转型为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生计方式。仅在2016年,西江苗寨社区居民通过文物保护费的发放和参与旅游业的收益就超过了1万元,社区大部分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到了旅游的开发,在西江景区公司500人的总员工中,直接聘用的村民就有300多人,占到了公司总人数的70%。
    从文化的角度,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空前,类似于“苗族古歌”、民间刺绣、传统银饰制作、苗族乐舞等一批珍贵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传承与彰显。目前,西江苗寨出现了经济兴、产业旺、百姓富的良好态势,很明显,“西江模式”给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红利。

 

   “西江模式”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多方参与,各主体受益”

 

    记 者:刚才你谈到,“西江模式”是一套以旅游为带动,实现地方全面发展的经验体系。那么在你看来,“西江模式”有哪些好的基本经验和好的基本做法?
    李天翼:刚才我们讲了,“西江模式”是一套以旅游为带动,实现地方全面发展的经验体系。那么,“经验”和“做法”则构成了“西江模式”的核心。虽然这些经验和做法做在整个模式的运行中仍须有待优化和改进,但经过长达10年之久的摸索、实践与调适,已经很好地贯穿于品牌塑造、利益分配、旅游扶贫、文化传承与保护、景区经营与管理、景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以文化传承与保护为例,2009年,西江景区制定出台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补偿办法》以及评级奖励办法就是构成“西江模式”的基本经验之一。这两个办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运作机制,建立起了“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广大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中实实在在地受益,能感受到景区开发带来的好处,充分带动了他们参与景区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从2011年以来,西江景区共发放文物保护费累计高达6000多万元。类似《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补偿办法》及其实践仅仅只是“西江模式”众多基本经验中的一个,这些众多的可以操作的“经验”,是促使“西江模式”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
    从学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基本经验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以人为本,强调任何发展都应该出于对当地社区当地居民的考虑;二是多方参与,强调在西江这样一个聚合着政府、村民、游客多元并存的社区,在旅游的开发与运作上,要有多方的参与,少一个都不行;三是多主体受益,强调各种利益均沾,倡导发展的共享精神。这三个特点确保了“西江模式”运行的效度与活力,是其灵魂。

 

“西江模式”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典范

 

    记 者: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当前我省实施“大旅游、大扶贫”的背景下,“西江模式”对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启示?
    李天翼:西江苗寨最近十年经济社会文化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多年实践得出“西江模式”分不开。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民族贫困地区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响扶贫攻坚战的战略关键时期。对于具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如何实现一地一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旅游开发不失为其重要的发展策略。
    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西江模式”的首要价值就在于,西江苗寨的发展可以为广大西部贫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西部众多的民族村寨和西江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西江昨天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民族村寨所面临的问题。如果在旅游开发中,借鉴、参考“西江模式”的基本经验、基本做法,则有可能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后发赶超,从而促进一点带面,以局部牵动全局,最终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民族文化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可持续发展。从这点来说,“西江模式”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参考的“地方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