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发现欧洲四音栓簧片风琴

来源: 贵州民族报 | 作者: 贵州民族报 | 时间: 2017-03-13 | 责编: 谢佩君

 

 

    本报讯  日前,笔者在调研西方音乐传入贵州的历史线索时,在安顺基督教堂偶然发现一台欧洲四音栓簧片风琴。风琴的零部件已经拆散,从外观至内部的各部件保存基本完好,棕红色,为簧片风琴。经简易组装,该琴通长96.4厘米、宽44厘米、高91厘米,有四个音栓,能模拟变换四种不同的音色,共61键,白键的材质应为骨片制造。风琴下方的两个踏板为风琴的鼓风装置,演奏时,需要演奏者脚踩踏板为其提供动力。该琴体积较小,携带非常方便。
    风琴,属气鸣乐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也称“簧风琴”。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记载:“常见为一排键盘,琴键排列与钢琴相同,规格甚多。一般有39—61键,音域达3—5个八度。风源来自双足踏板鼓动风箱。键盘上方设有变换音色的音栓;大型风琴音栓多至数十个。琴身下侧设有增音器,用右膝推动可控制发音强弱。1810年巴黎乐器师G.J.格勒尼埃,受中国笙自由簧的启发,制造出最早的簧风琴,由于这种乐器能控制音响的渐强与渐弱,故命名为‘表情风琴’。此后,1840年法国乐器师A.F.德班又加以改进,加用各种音栓以获得不同音色的变化,并定名为风琴。当时风琴皆为打气式风箱,在小教堂及家庭中甚为流行。1854年在美国出现一种美国式风琴,其特点是改风箱鼓气为吸气式。1897年左右由日本传入中国,至今普遍用于中、小学校和幼儿教育。”
    为了弄清风琴的来源及历史背景,经多方联系,寻找到了珍藏该风琴的安顺一中原音乐教师管扬勇。管扬勇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重回安顺一中任音乐教师时期,暑假中有两个成都风琴厂退休的老师傅来学校揽承修理风琴的活路,总务主任让我接待安排并负责验收。当时将器材室存放的几台破损风琴集中在音乐教室修理,其中有一台老旧风琴引起了两位老师傅的注意,他们说在成都修过这种德国风琴,声音很不错。经检查这台琴只是风箱破损,琴盖和脚踏板丢失,发声主体却很完好。擦拭干净后仔细观察,发现这琴材质优良,制作精细,外观古朴典雅,有四个音栓可变换音色,增音器可调节音量。配上琴盖和脚踏板,修好风箱调好音之后,我弹奏试音,果然声音清越,音质纯和,音色优美,超过任何新琴,越弹越喜欢。其实音乐教室已经配备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供教学使用,但我还是将这台老风琴留在音乐教室,时常弹奏。我实在太爱此琴,遂向校长申请购买此琴,从此这台琴便作为我的珍藏,经常在家演奏、弹唱,十分陶醉。”
    至于安顺一中何时拥有这台琴,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一中前身为“安顺县立中学堂”,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制定的中学堂预算中虽然列有“购置风琴:约需银三十两”一项,但是民国三年(1913年)在上海采购的器材清单中并未见有风琴,从其他学校接收的器材中也未见有风琴,而且其课程设置连“图画”“体操”“手工”都有,唯独没有“音乐”(或“唱歌”“乐歌”),可见,当时一中并没有这台风琴。待到县立中学堂改为省立四中,其实已不可能购买到这种琴了。
    那么安顺一中这台琴从何而来呢?1949年安顺解放,当时征用了安顺基督教堂作为中共安顺地委临时办公驻地,五十年代地委迁往新修的办公楼后,将驻地移交给一中作学校发展之用。这台琴当时便和房产附属的桌椅柜子等家具一道移交给一中了。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始有英籍教士来安顺传布基督教,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国牧师开始在安顺东街租房布道,过了三年,才购得水洞街赵家房屋改建教堂。这台琴应该是那时由欧洲牧师带过来的,而且这个年代也和这琴制作的年代符合。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知情人来讲述这段历史了。
    从笔者查阅欧洲风琴的历史资料分析推测,这台风琴可能是十九世纪中期前后生产的,应是欧洲较早制造的一批风琴。风琴外观的造型简洁古朴,并采用了半圆拱劵,面板用连续拱,富于韵律感,颇具罗马式建筑元素的风格。从音乐史的角度来看,这台风琴见证了西方宗教音乐文化传入贵州的历史,较早地传播了西方音乐知识,传授了字母谱、简谱和五线谱,接受了用西方乐器伴奏的宗教歌咏形式。而对于风琴的历史渊源及出产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蒋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