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明土壤 滋养文明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化培育篇

发布时间: 2017-05-16 10:09:14  |  来源: 乌海日报  |  作者: 崔建敏 高丹妮 王景真  |  责任编辑: 雷卫腾

培育文明土壤  滋养文明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化培育篇

文/崔建敏   图/高丹妮 王景真


    近年来,我市从家庭文明建设、家风家训、文明餐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入手,以良好家风和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城市文明不断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家庭文明建设  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家庭不仅是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更是社会发展、城市进步、生活和谐的重要基点。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市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3月7日下午,我市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7周年暨第一届乌海市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受表彰的文明家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暖了人心,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和谐家风,近日,新华街道办事处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传颂最美家庭”宣传教育活动,各社区60多名“最美家庭”成员参加了活动。活动中,六位“最美家庭”代表讲述了自己或发生在身边的孝老爱亲、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感人故事,使在场的听众深受教育和鼓舞,让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多年来,我市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农户”、寻找“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子女”评选等活动,有力推动了家庭文明建设。我市坚持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通过组织经典诵读、节日民俗、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挖掘和展示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引导人们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重视家庭教育  为城市文明打好根基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对人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被形容为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为了提高我市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质量,近年来,我市大力兴办家长学校,目前全市已建成家长学校103所,年均培训家长4万余人次,实现了家长学校在中小学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市关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家长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家长学校不仅实现了“五落实”(机构落实、教材落实、教师落实、学员落实和经费落实),还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办学制度体系。家长学校的兴办为我市构建完善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网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着文明新风尚。

大兴文明之风   打造城市文明气质

    我市始终秉持“先塑文明人、再建文明城”的理念,紧紧围绕“中国梦·实干圆梦”“德耀长河·善行乌海”等主题,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典型选树、文明礼仪大赛、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等主题活动,重点推出了“北疆楷模”—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等国家、自治区级先进典型,并通过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网络”“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文明意识和公德意识。

    2013年,我市开展了“光盘行动”,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食物,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为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市接连开展了“文明餐桌示范店”“文明餐桌示范餐厅”命名活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文明餐桌”联合执法行动……“光盘行动”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增强了人们的节俭意识。

    此外,“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创建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区交通秩序大大改善,一股文明新风兴起在城市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滋养城市文明

    在我市,中小学早已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军和主力军。

    在经典诵读进校园若干年后,海勃湾区第三小学校长王巧英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之前大喊大叫、打打闹闹的行为越来越少,变得彬彬有礼、儒雅了许多,一个个像换了个人似的。

    “国学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几年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下来,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王巧英说。

    其实,有着相同感受的不止是王巧英一个人,各中小学的老师、校长们都感受到了这一点。

    海区和平街学校校长李建武说:“为人师者的我们一定要身体力行,先行学习,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真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实现知行合一。”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不仅在学校兴起,在全社会也逐渐热了起来。近年来,市民中已兴起了一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有学习茶艺、插花艺术的,有学习圣贤经典文化的,还有研习汉服艺术的……

    优秀传统文化在滋养着每个人的精神的同时,也引领着城市文明的步伐与方向。

保护非遗  弘扬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另一笔精神财富。

    我市是一座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城市,这为非物质文化发展提供了沃土。目前,我市共有市级非遗项目8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

    针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根据自身实际,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加快保护和传承的步伐。2012年,我市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烫画艺术研究所成功申请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投入30万元资金进行生产性保护。2014年,我市对烫画、唐卡装裱技艺和挂毯织造技艺3个项目各奖励1万元,促进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同年,市、区两级政府在海馨社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为唐卡装裱项目、三才翻子拳项目建立传承普及场所,也为市民走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一扇窗口。2016年,在自治区补助经费的基础之上,我市对所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传承目标化补贴,标准为自治区级每人5000元,市级每人3000元。

    我市鼓励非遗项目传承人将非遗技艺整理成文字或音视频材料,做好传承技艺的档案留存。目前,三才翻子拳传承人张建国已出版了《三才翻子拳》,唐卡装裱技艺传承人许会英正在编撰《唐卡装裱技艺》专著,蒙医沙疗传承人黄脑日布、烫画传承人卢云山,以及正在挖掘十三太保武术内养功的传承人李书信、太极书法传承人乔继东等正在酝酿出版相关书籍。


人们自觉遵守交规,站在行人等候区等待绿灯。


“光盘行动”增强了人们的节俭意识。


荣获“自治区文明家庭”称号的韩在玲、张萌林家庭。


近日,海区滨河街道办事处镇北社区与市环通公司、海区三小共同举办了“廉政文化书法笔会”。 


家庭教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学校里,老师向学生传授茶文化。


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装裱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