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高校,非遗传承天地宽

发布时间:2017-10-19 15:34:52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雷卫腾

用增强现实技术展现“泥叫叫”魅力 ——

14日起,一场“唐卡”艺术展在镇江宝华山举行,水韵江苏、吴韵汉风被融入“唐卡”创作,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令观展者流连忘返。参展作品出自两位非遗传承人——青海艺术家扎西尖措和尕藏才让,他们曾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学习。记者了解到,“唐卡”等诸多非遗项目与高校牵手,不断开创更宽广的传承天地。

非遗班下课了,

学生还舍不得走

2015年起,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南大学、南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江苏高校,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承担起帮助非遗传承人增强艺术表现力,提高传统工艺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的任务。

这些高校为非遗传承人开课之际,也在校园内播下非遗“种子”,让一大批青年学子爱上非遗。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卢爽,是服务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的志愿者。领略到“唐卡”的神韵后,他迷上了这项古老绘画艺术。下课了,学员已经离开,他这个志愿者还留在教室研究“唐卡”绘制方法。该校人文艺术系主任曹娅丽统计,上学期120多名学生的设计作品,有四五十件融入“唐卡”因子。

非遗传承人也被请进学校,传授技艺。去年,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苏大学合作,在该校艺术学院开设非遗传承研修班,以传承人和教师联手的“双师制”模式,探索在高校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新路径。吕存、周宝康、康顺伟、朱文祥等4位非遗传承人,开设“乱针绣”“太平泥叫叫”“铜版彩画”“扎染画缋”4个研修课程。近40名本科生、研究生拜他们为师。9个月后,师生们完成近百件(组)非遗作品,在镇江市美术馆展览。

去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首届“惠山泥人”现代学徒制班。代表性传承人喻湘涟及其外孙华天骅任授课教师,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20名学生成为首批学徒。

“栖霞龙舞”传承人张桂娣、“金陵竹刻”传承人韩风颖,经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文化站牵线,走进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办起红红火火的非遗社团。

古老“惠山泥人”,

有了系列教材

“惠山泥人”怎么捏,无锡商院的学生除了看传承人示范,还可拿着教材研读。该校与喻湘涟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还编写《惠山泥人》《非遗专题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3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薛野认为:“传统的‘师徒制’加上理论系统教育,构建‘学院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将非遗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朱立新则表示,手工艺人大多数“会做不会说”,教师用理论概括总结相关技艺,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非遗的认知。作为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校艺术教育理应多花些力气做好非遗研究、保护,想方设法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境出力。

我省高校还利用人才和科研优势,对非遗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全方位研究。如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南通大学联合建立研究机构,每年确定重点课题,研究非遗保护中的难题,引导、指导工作实践。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研三学生闵文祺,跟“太平泥叫叫”传承人周宝康学习。一年多来,她对这种用山泥制成、声音独特的泥哨工艺品产生极大兴趣,“我发现有关泥哨艺术的论文很少,打算以‘太平泥叫叫’为研究对象撰写毕业论文,也算为传承做点贡献。”

学生脑洞大开,

让非遗“活”起来

分别于今年3月、10月开始施行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都鼓励高校或研究机构参与非遗的传承、传播。在传承人与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脑洞大开,让非遗“活”起来。

在无锡商院,名为“一手罗汉”的“惠山泥人”作品放在显眼位置。华天骅与学生打破“惠山泥人”的“大块头”传统,创作只有手掌大小的作品,希望以灵巧便携、耳目一新打出一个新市场。苏州工艺美院把“桃花坞木刻年画”融入广告设计、陶艺、服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专业,在教学中生发创意,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开发文创产品贡献“金点子”。

闵文祺与同学一起,利用当下流行的增强现实技术来传播“太平泥叫叫”。记者看到,一张画有“二龙盘珠”图案的书签,通过手机上的增强现实软件去观看,龙便“活”了。随着神话故事徐徐展开,一个“二龙盘珠”造型的“太平泥叫叫”出现了,十分生动有趣。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非遗研究所所长唐峰说,非遗的“优势点”、匠人匠心、学生的创造力、现代技术相结合,非遗必将更好地传承、发展。

本报记者 浦敏琦 黄 勇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