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志愿服务示范社区巡礼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来源: 惠州文明网 | 作者: | 时间: 2017-11-08 | 责编: 雷卫腾

  “因为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爱心传递,社区里一片和谐,邻里关系更加亲密,以前因为油烟、噪音等都会吵起来的问题,现在大家可以和气地商量解决。大家学雷锋,做志愿的热情和氛围也越来越浓。”说起社区里的志愿服务情况,惠城区龙丰新联社区工作站站长、社区居委会副书记黄江红一脸骄傲,有社工,有志愿者,有各种创新模式,新联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让人瞩目的成效。



新联社区志愿者为社区老人免费义诊。图片来源:东江时报记者 范文燕


  多行善举


  志愿者累计服务1万6千多人次


  为民解困,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和谐社区。新联社区以“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依托学校、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建立志愿服务站和志愿服务队,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着力打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据介绍,新联社区于2014年3月引进心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新联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这在全市来说都是算早一批有社工进驻的社区之一。新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郑瑞銮介绍,中心总面积约270平方米,一直以来都积极组织社工和社区志愿服务队,定期在社区、小区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社区共有新联社区、红紫荆巾帼、惠州市第四中学等5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累计招募志愿者3101人,其中社区居委会注册志愿者1377人。累计服务时间1万8千多小时,累计服务1万6千多人次。”黄江红介绍,此外还有惠州市商务局志愿服务队、惠州市工商联志愿服务队挂钩联系新联社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黄江红介绍,新联社区还建立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依托社区驻点社工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平台,结合社区志愿者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挖掘身边好人好事,在居民群众中发现善行义举。


  形式多样


  每个星期都有志愿服务活动


       

  说新联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多一点都不过分,社区依托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开展义诊、歌唱小组、经典电影鉴赏活动等一系列文体活动,为居家老人提供居家照护、健康管理、旅居养老、精神关爱、社区托老等服务,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联社区还通过建立爱心驿站,安排专业社工负责调研和收集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引导爱心驿站服务项目设置,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帮扶和心灵慰藉等服务活动,在社区邻里之间搭建起爱心传递的桥梁,实现资源整合、邻里互助、扶贫帮困的有效载体,助推社区“互助友爱、奉献爱心”的新风尚。


  “我们现在有300多名市直党员志愿者,每个星期都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他们会结合自己的职业特色在社区开展接地气的活动,比如医生志愿者过来义诊,环卫志愿者帮忙清理卫生死角,法治宣传志愿者去学校宣讲法治建设等。”黄江红说,新联社区还会定期制作善行义举榜,使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到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熟人、邻里间的好人做的,使居民备受鼓舞,形成与人为善、邻里守望、互相帮助的氛围。


  模式创新


  社区服务银行可以存取志愿服务


  黄江红说,由于人手原因,以前没有社工前我们开展的活动比较单一,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现在结合社工的专业和我们的资源等优势,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据介绍,新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利用“1+3”志愿服务模式,用贴近社会、贴近大众的服务项目向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该社区以新联社区家庭志愿服务中心为主导,配置1名社区行政人员带3名专业社工的形式,通过民生、业主、关爱服务板块,带动若干个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


  服务项目涵盖邻里守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文明创建、低碳环保、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治安巡逻、义务维修、群艺宣传等。针对采集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以社区家庭志愿服务中心为平台,实行“社区服务银行”的志愿服务“存取”制度(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可以得到物质奖励或者志愿服务),进行项目对接,打造新联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相关链接


  新联社区


  挂榜高阁,人文荟萃,位于风景旖旎的高榜山下的新联社区成立于1999年10月,辖区面积1.67平方公里,社区工作人员11人,社区党支部党员51人,内有市政道路3条,住宅物业小区7个,常住户3160户,常住人口9680人,流动人口2860人。


  社区先后获得了惠州市文明社区、惠州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惠州市文明社区示范点、惠州市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儿童友好社区、文明单位、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广东省宜居社区、入选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称号。


  (东江时报记者 范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