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 全域文明创建 引领城市精神品质跃上新境界

来源: 华夏经纬网 | 作者: | 时间: 2017-11-20 | 责编: 雷卫腾

惠州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资料图片

学校设立“诚信水箱”,取水需投币,以细节培养诚信品质,在惠州处处可见。王昌辉 摄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惠州获奖成绩单亮眼:除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外,还首次捧回博罗县、龙门县两个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奖牌,成为全省本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最多的城市。

  前几年,国学大师饶宗颐曾到惠州,欣然题词“政通人和”,生动道出了这座珠三角东岸城市的品质、特质。

  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文明创建工作以来,惠州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大步流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之城、好人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那么,惠州如何做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并树立起如此鲜明的城市文明特质?

  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说,一直以来,惠州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使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精神品质上升到新境界。

  笔者近日进一步深入探访发现,惠州文明创建则有三大密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域文明创建、坚持常态长效创建。

  初心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市民支持率高达90%以上

  “家门口的市场经过整治后,环境发生了360度大改观,买得舒心,吃得放心!”在市区江北三新集贸市场,市民陈阿婆提着满满一篮子菜,对集贸市场的改造整治大为赞赏。

  买菜看似小事,却是市民生活大事。今年,惠州将集贸市场改造升级和整治列为文明创建的核心工作,按照“洁齐美”的要求,实施“一场一策”,完成170个集贸市场改造升级,完成率达100%。全市集贸市场环境和管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水北、三新、惠环、松江等市场,从“脏乱差”的代名词改造升级成全市“超市化”集贸市场的标杆样板。

  在望江沥边,林伯在家门口给刚种下不久的柳树、美人蕉、榕树等植物浇水。眼前,水清岸绿的江边已成为他每天休闲的好去处。这条原本臭气熏天的河道,经过两年半的整治,已初步形成了人水和谐的城市景观带。

  不仅是望江沥,今年市区的15条河涌、约100公里河道整治工作均有序推进中。这些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将河涌综合整治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考核指标,全力抓好“三个100亿工程”,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极大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

  文明创建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惠州把文明创建纳入“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总体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作为创建根本目标,有效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发展和更高水平的惠民。

  随着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惠州钱袋子鼓起来了该怎么花?惠州坚持“民生财政”理念,每年将市级新增财力的75%、县级新增财力的60%以上投入民生,并落实到文明创建的具体工作中,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市”,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为进一步打造“好人之城”“志愿之城”,惠州还率先建立和完善志愿者嘉许激励制度,志愿者在就医、就业、就学、积分入户、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可享受18项优惠优待,进一步激发了人人争当好人的积极性。

  陈奕威多次强调,要让每一个老百姓在每一天文明创建中切切实实感受到实惠,这才是创建的真正目的。要不忘初心,切实把创建为民、创建惠民要求落到实处。

  通过全方位、高水平统筹文明创建工作,群众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最近的一次公众调查显示,惠州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支持率高达90%多,显示出市民对共享文明创建成果的广泛认同。

  空间论

  坚持全域文明创建 四级联创掀起城乡文明新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无论是惠州的大街小巷,还是社区农村,抑或是医院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为主题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一股浓郁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文明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惠州坚持高水平整体统筹推进,一方面,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创”格局,另一方面,突出抓好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文明细胞创建,有效实现了扩面提质、纵横延伸。

  在全国精神文明表彰大会上,惠州不仅摘得市县两级共3个全国文明城市金牌,还囊括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等3个全国文明村镇、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税务局等3个全国文明单位、惠州市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1个全国文明校园,城乡各级、各行各业文明创建全面开花。

  “处处有宣传,时时有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文明氛围,置身其中也被潜移默化。”去年以来,惠州市采取“价值观+X”模式,分别在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医院、农村等行业和基层单位深入开展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先后推出了近百个各级各类核心价值观示范点,以点带面,连线成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近期,在惠州开车,如果不礼让行人将随时被拍,不少车主直呼“吓坏了”。今年9月25日,市中心区正式启用5个“电子警察设备”,对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斑马线)时,不按规定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行为要处罚款200元扣3分。

  这项举措实施半个月,就抓拍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违法行为498宗。严格的执法让“开霸道车”现象发生了根本改观。笔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惠州通过严厉执法与教育宣传相结合,使得车主对行车礼让行为无不知晓,违法行为大幅减少。

  如今,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窗口、文明村镇等各行各业各级文明创建全面铺开,形成了全域文明创建的良好局面。

  为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向基层延伸,惠州日前还印发《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文明乡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至2018年年底前,全市所有行政村要完成文明乡风建设任务,150个省市定贫困村80%以上基本达到文明村创建标准。至2020年年底前,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100%,150个省市定贫困村全部基本达到文明村创建标准。

  时间轴

  坚持常态长效创建 天天都是创建日

  近日,一部名为《一缕阳光》的大型都市爱心音乐剧在惠州公演,该剧以“东江活雷锋”、惠州市志愿者救捞队队长赵喜昌的动人故事改编创作,演出场场爆满,轰动全城。该剧总导演林波说,惠州不断丰富“好人之城”建设形式,使得好人效应落地生根。

  笔者发现,近年来,惠州形成了一整套好人推荐、评选、帮扶、宣传等工作机制,形成了每周有报道、每月有推荐、每季有评选、每年有表彰的好人评荐长效机制,让先进典型承载的价值力量有效传播开来。

  截至目前,惠州已有25人被评为“中国好人”,35人被评为“广东好人”,468人被评为“惠州好人”,获省级以上好人及道德模范称号人数超过60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0万,人人争当好人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文明创建并非一日之功,而需要久久为功。“好人之城”建设正是惠州以制度化实现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性的一个生动缩影。惠州始终坚持“天天都是创建日,人人都是创建者”,把常态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融入到城市管理的每个环节,使文明创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细心的市民可以明显发现,近段时间乱摆卖跨门店经营及夜晚违章烧烤的现象少了。发现城市建设问题,市民可以随手拿出手机拍摄并及时上传到“惠民城管通”微信公众号,通过智慧城管体系,很快便有部门进行处理。

  为深化网格化管理,惠州通过开展“和美网格”创建工作,引导社区商户居民联动,发动群众参与,共同治理城市,同时建立信息数据库,推动数字城管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实现“人和事美”的城市治理新面貌。

  “城市面貌一年比一年美,社会风气一年比一年更加好。”在连续高水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惠州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不断巩固、提升,让越来越多的文明创建成果分享到群众身上。在此过程中,建立分层考核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肃责任追究,把创建压力传导到最基层,真正使精神文明建设的“软指标”变成“硬任务”。

  例如,在成功实施《惠州市巩固文明成果三年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后,惠州今年又制定《惠州市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重点建设提升方案》,深入实施文明素养、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文明村居、文化内涵、体制机制、宣传氛围等“七大提升工程”,同时开展“七个专项整治行动”,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笔者从惠州市文明城市工作局了解到,惠州目前正在制定未来三年的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以及深化“好人之城”建设方案,以进一步推进全域文明创建。而现在,在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后,这座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不断攀越文明新高峰,正凝聚起新时代的新精神新力量。

  撰文:徐乐乐 编辑统筹:李杰伦

  ■观察

  “四连冠”催动惠州城市竞争力再跃升

  山海兼备的惠州,文明中蕴含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从风清水润的湖光山色,到秩序井然的公共场所,从整饬一新的集贸市场,到蔚然成风的志愿服务。这些年来,惠州对自然生态的坚持和对文明建设的久久为功,无一不在书写着这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歇,以及对城市文明的理解不断加深。惠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既是对其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肯定,也是其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最好见证。

  文明城市评选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写照。从这个角度看,惠州取得“四连冠”的意义至少有两点:其一,惠州的文明创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没有掉队、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保持同步;其二,“四连冠”体现的不只是政府相关工作的常抓不懈,更体现出文明创建已融入惠州城市发展的肌理,具象为每一个惠州人的文明举止,逐渐成为惠州城市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份“四连冠”的荣誉,是每一位惠州人的骄傲。

  回顾“四连冠”的取得,惠州在文明创建方式方法上有不少值得总结的创新。比如,率先在文明创建中运用“一线考察法”和“一线问责法”,形成了一整套好人推荐、评选、帮扶、宣传等工作机制,等等。但有一点尤其值得借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创建路子。

  人民群众既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也是最大受益者。这些年来,惠州将国家对文明创建的要求与惠州实际情况相结合,落实为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内容:集贸市场环境整治、河涌综合整治、公共服务提升、志愿服务遍地开花……这让群众直接受益,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从空间上体现为全域文明创建,从时间上看就呈现为常态长效创建。

  如果说以往的城市文明更多体现在“从上到下”的环境优化、文明倡导、乡风建设等方面,惠州目前正在制定未来三年的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则体现出未来的方向:将文明的因子融入日日重复的点滴小事,进一步落实到每一位惠州的普通人身上。

  人是文明的最重要承载物,提升人的素养是和城市发展同始终、同步调的长久事业,这涉及法律、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在这些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才能得以不断提升。

  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四次“常驻”惠州,对惠州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

  无论珠三角还是粵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的城市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经济总量的比拼,而是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面比较。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一定是人才汇聚、经济活跃、创新扎堆的,也一定是法治完善、服务高效、秩序井然、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的。在现代社会,一个不讲文明的人难以获得良好的个人发展,一个文明程度不高的城市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高水准企业和高技术项目,也就难有竞争力。反之,一个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人民素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高开高走的城市,也一定是具有澎湃发展动力的城市。

  惠州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背后,是从城市到乡野生态环境的全面持续优化,是“志愿之城”里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是文明宣传内化为街头巷尾文明举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却在不经意间缓慢却持续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吸引力,丰厚了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惠州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惠州发展呈现出山水环境继续优化、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创新要素“三高聚集”、高端展会接连不断、发展质量持续向好的良好势头,与城市文明的提升齐头并进,充分说明了文明创建同样可以催动城市竞争力。

  对于惠州来说,取得“四连冠”之后,更应乘以济沧海破万里浪的壮志雄心,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持续提升城市文明内涵,为这座城市提供更优良的生态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催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