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非遗:融古烁今的文化兴县“传家宝”

发布时间:2018-06-05 14:32:50  |  来源:金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雷卫腾


迎大旗 厉金未 摄


寿龟奉茶 马时彬 摄


炼火 孔德宾 摄

大祭马 孔德宾 摄

祭孔大典 孔黎明 摄

  在磐安县的多所小学,“铜钿鞭”“大力士摔跤”等非遗项目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量多面广的培育形态为非遗传承扎下根基;在东阳横店等地,“寿龟奉茶”等磐安非遗表演类节目定期上演,既是文化交流的横纵纽带,也是非遗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尝试;在江南药镇和尖山陈界,有“非遗一台戏”的固定演出场所,走出了非遗兴旅、产业互植的磐安模式……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磐安目前在册的重点普查项目710项,已挖掘整理进入名录体系8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1项、市级30项、县级40项。这个非遗大县正结合“特、富、美、安”的县域发展新要求,积极融入“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发展,不断坚实非遗保护传承的机制架构、拓展非遗展示展演平台、提升传承人的自豪感和获得感,促进磐安非遗再上新台阶。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传承是非遗延续生命力绕不过的坎。可喜的是,磐安不愁“过坎人”。

  在磐安县深泽小学,千余名学生每天都在非遗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上百人的“寿龟奉茶”“铜钿鞭”等非遗学生表演方阵召之即来。

  “非遗已经融入了校园生活。” 深泽小学校长陈荣仁说,从2014年起,非遗就与学校的拓展性课程、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常态化、体系化的非遗教学模式。

  其中,非遗教学又分为普及性学习和选修性提升两大板块。每天上午8:20—8:50的半小时大课间以及下午放学前20分钟的“体艺2+1”时段,是全校学生接触非遗的固定时间。选修提升方面,每周二下午固定开设90分钟的特色非遗课程,学生打乱班级和年级,进修自己感兴趣的非遗课程。

  比如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节目“寿龟奉茶”,光在深泽小学就由师生演绎出3个不同版本。有适合普及性学习的全员操,也有适合学生群体表演的定制版“寿龟赶场”。2015年12月,深泽小学的这一非遗表演登上央视戏曲频道的节目。

  此外,深泽小学还尝试推进非遗探究体验馆模式,让学生有更大的非遗传承学习平台。非遗体验馆主要分为民艺馆、巧匠铺、女红馆。陈荣仁介绍,民艺馆主要提供给学生丰富的非遗民俗项目体验,有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助力教学;巧匠铺以男生为主,有木工、雕刻、活字印刷、手工皮具等教学内容;女红馆以女生为主,织带、剪纸、布艺、刺绣、编织等一应俱全。

  “当前,我们正在编写非遗传承教学的校本教材。”陈荣仁说,经过近些年的努力,非遗传承已越来越从简单的表演项目排练渗透到挖掘文化内涵、培育“小非遗人”的日常教学中。该校六年级学生陈秉正是非遗教学模式下涌现出来的苗子,他已熟练掌握“寿龟奉茶”、炼火等非遗项目技巧,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师傅”。

  “更有意义的是,非遗教学不仅为培育‘小非遗人’提供了土壤,也为全校学生的精气神提了劲。”陈荣仁说,该校学生有近4成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其余多数也是村里娃,通过几年来的非遗教学,明显感觉到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不断涌现,这些都要归功于非遗教学的文化赋能。

  深泽小学是磐安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除了传承人的“软环境”,磐安同样重视搭建非遗传承的“硬基础”。近年来,多个非遗传承基地在磐安陆续开花结果。如榉溪的市级非遗宣教基地,不仅新设杏坛书院、定期开展主题讲座、举办暑期弟子规培训班、成立市婺州南孔研究会,还成功组织召开儒学生活化研讨会。县职教中心先后组建“铜钿鞭”、舞龙、磐安长旗、龙虎旗项目的传承社团,并参加主题性非遗展演进行推广。县级婺剧传承基地自编自导自演了以玉山茶文化为题材的传统戏剧《茶菇》,并在县影剧院成功公演。

  “活化”非遗,融旅兴县

  活态化利用是非遗焕发新生的保鲜剂。在磐安,非遗活用成了助推当地发展的新招牌。

  尖山镇陈界村目前已是远近闻名的“民宿村”,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去年,陈界村更是完成了“沪上人家”项目, 在皇城湖畔建起休闲长廊,在村庄东头山谷打造出一处30亩的“荷花谷”。而每当夜幕降临,游客心中最期待的仍是那“一台戏”。

  据了解,为解决旅游项目“山水雷同、文化缺失”的问题,让游客“走过了,忘不了,留得下”,陈界村率先常态化引进“非遗一台戏”表演节目,为到此游玩的外地客人奉上富有当地民俗特色的非遗表演,突破了民宿晚间无文娱活动的瓶颈。

  “这里白天有绿水青山,晚上还有非遗大餐。”上海游客何女士说,她早就从朋友那里得知磐安陈界是个度假放松的好地方,到了实地后,发现这里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虚此行。

  当“非遗一台戏”照例在陈界村上演时,来自省内外的游客饶有兴趣地观看,不时叫好。《花头台》《纺棉花》《铜钿鞭》《迎亲》等非遗节目,也成为了磐安对外展示民俗风情的文化窗口。

  陈界村党支部书记周仲贤说,今年正月以来,“非遗一台戏”已演出数十场,场场爆满。“‘非遗一台戏’里所有节目都是磐安传统的非遗节目,60多人的表演团队来自本村和周边村。”他说,为了打造好这台戏,专门邀请了县文广新局专业人员和节目传承人参与指导、编排,并配套搭建一个“非遗大舞台”。

  “‘非遗一台戏’不仅带动了陈界的旅游业,更起到了保护民族文化的源头根脉、守望精神家园的健硕未来、展示文化遗产的瑰丽神奇、传承台地风情浪漫精彩的目的。” 周仲贤说。据悉,由于“非遗一台戏”在游客当中的反响不错,目前排演场次已从原先的每周一场增至每周两场。

  据了解,为促进非遗活态化利用,磐安将奖励措施写进了相关政策中。《磐安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明确,具有市级以上影响力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民俗节庆活动,给予3万~10万元的补助;鼓励旅游特色村创办非遗演艺基地,乡村非遗演艺基地组织磐安非遗节目演出,且每场演出节目8个以上或时长1小时以上的,每场给予5000元补助(单个基地年补助不超过30万元)。

  可以发现,磐安非遗的活态化利用有着与旅游“一号产业”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除了“非遗一台戏”外,诸如迎大旗、炼火、赶茶场等非遗项目均在服务旅游业发展方面发光发热。“以前龙虎大旗一般每年迎两次,现在次数逐渐增多,活用传统民俗收到不错的效果。”尖山镇岭头村支书梅良荣说,比如去年在玉山古茶场举办的中华斗茶大赛,就有迎大旗非遗表演,今年春节期间的“乌石小镇原味年”活动更是连续4天迎大旗。磐安人传承千年的瑰宝,正更多地与当地重大活动搭配亮相,在活化利用中刺激了文化旅游的需求。

  非遗赋能,“双创”有戏

  非遗创新无外乎与时俱进。在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打造“时尚非遗”方面,磐安很有“两把刷子”。

  政府注册非遗商标听说过吗?这项全省首创的工作机制,在磐安成了保护非遗、成果共享的重要抓手,更摘下了省非遗创新案例一等奖。

  据了解,磐安目前已对22个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完成工商登记注册。“非遗注册商标,让本土历史文化从一般性保护上升到了法律保护,体现了非遗的依法传承。”磐安县文广新局局长张大华说,立足于文化的公共性由政府对非遗项目进行商标注册,是利用商标权让全民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方式,防止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被个人或企业抢注了商标,而局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发展的空间。

  “此外,这还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张大华说,在“非遗+旅游”“非遗+影视”等“非遗+”全面发展、引导非遗不断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的今天,政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商标注册,就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传承、“非遗基因”的合法使用、保护成果的平等共享,同时也保护了各界社会人士对非遗元素进行创新、进行融合等活动合法安全地开展。

  磐安县原生态的茶文化、药文化、菇文化、龙文化、小吃文化等极具地方特色,在千百年传承中造就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磐安非遗在与产业互植方面有了新盼头。

  杨定升是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从小跟着父亲种植和加工中药,也曾走遍大江南北推销中药材。如今,他已是浙江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将祖上历代相传的土法和现代化加工技术融为一体。

  “磐安浙贝母占全国总量的70%,在这味中药的粗加工方面,充分体现了磐安药文化的与时俱进。” 杨定升说,早先磐安农民用蒸汽来烘干浙贝母,但是高达100℃的蒸法会使浙贝母中的有效成分大量流失。通过无数次试验后,他和合伙人陈双福找准了不超过60℃恒温蒸干的方法,经此法粗加工的浙贝母在药力有效含量方面要高出一倍,并且达到了药典标准的两倍以上。

  随着方前小吃的名头渐响,这道“非遗小吃”旅游产品也体现了“非遗惠民”。“今年上半年市旅游局放在方前镇举行的“非遗小吃"节非常成功,一些村民原本为3天活动时间准备的小吃,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完了。”说起自家的“非遗小吃”新产业,方前镇党委书记羊菊春赞不绝口。

  磐五味中药、方前小吃、磐安宫灯、金樱子酒等,这些从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逐渐从非遗产品变为旅游产品。通过与产业互植,磐安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