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百年大屋 保护文化遗产

来源: 惠州日报 | 作者: | 时间: 2018-08-20 | 责编: 许婧

新楼阁碉楼。


新楼阁碉楼。


这段时间,惠东县白花镇夏竹园村的陈史光忙得不可开交。对夏竹园村历史颇有研究的他正在对村里两座百年老宅——新楼阁、蓉镜小学进行材料收集,积极投身惠东县“百年大屋”普查工作中。


具有历史价值且年代久远的百年大屋,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建筑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建筑、人文信息,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惠东县建筑文化资源,惠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近期发文对该县具有历史价值的百年大屋进行普查。陈史光是惠东各地乡村众多热心投入“百年大屋”普查工作村民中的一员。他们收集的普查资料,将给专家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楼阁

“四点金”式围屋正面设3个券拱门

  

陈史光对新楼阁、蓉镜小学十分熟悉。近20年来,他通过翻阅族谱、走访老人等形式,陆续收集了很多有关这两座百年大屋的资料和故事。


被当地人称为“新楼阁”的四角楼,呈“四点金”式围屋布局,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新楼阁正面设有3个青石板建造的券拱门,门楣的青石板上雕刻有不同的字:左边为“礼耕”,右边为“义种”,正门为“祥开日华”。


新楼阁的主体建筑由门厅、中厅、上厅和横屋组成,各建筑物之间由青石板铺砌的天井间隔开。各厅墙楣上绘有精致的卷草如意水墨画;天井四周檐口下有精美浮雕彩绘封檐板;四周墙楣上,还有彩色壁画和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新楼阁4个角置有3层碉楼,四面墙体高筑的女儿墙内,还有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走马道,把4个角的碉楼连接起来。站在走马道上,可居高临下观察外面情况。


陈史光表示,新楼阁于1882年开始修建,1892年完工。整座建筑物共有16个天井,横屋内还建有套间。兴建这座大宅的叫陈丕烈,是清朝昭武都尉(清代武散官名,正四品)。新楼阁建好后,当时陈家28口人就从老楼搬到新楼居住。陈丕烈的二子陈乃瑶是陈史光的太公,陈史光曾经在新楼阁住过。陈史光表示,新楼阁布局合理,结构完整,防御功能很强,村民们都希望这座古建筑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蓉镜小学

曾是农会旧址,为县不可移动文物

  

在夏竹园村,还有一座纳入这次普查登记的建筑物——— 蓉镜小学。


蓉镜小学创办于1870年,创办时名为“蓉镜山房”,创办人为夏竹园村人士陈庭辉。从外表看,蓉镜小学为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147.5平方米,高两层,砖木结构。


陈史光介绍,蓉镜小学原是一户黄姓人家的住宅,因黄家无传人,瓦房后来闲置下来。1870年清同治年间,夏竹园村人陈廷辉在此捐资办学,初时取名为“蓉镜山房”(此残缺石碑保留在陈史光院子),并定下教育教学的乡规民约,激励子孙后代勤奋读书。1928年,陈廷辉再次捐资扩建校舍,蓉镜山房更名为蓉镜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蓉镜小学更名为夏竹园小学。2013年,此建筑物被确认为“惠东县不可移动文物”。


根据《惠东红色遗产档案》记载,蓉镜小学还是白花区农会旧址。据了解,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何友逖在当时的蓉镜山房主持成立农民协会,农会办公地点就设在蓉镜山房内。抗日战争时期,白花区农会改名为“农抗会”,中共地下组织曾在这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农民开荒生产,出钱出粮,踊跃参军参战。


1993年,夏竹园小学新建教学大楼落成后,夏竹园小学迁往新址。陈史光介绍,夏竹园村委会希望能将蓉镜小学校列为惠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更好地保护红色旧址。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