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多项目培训传承非遗

发布时间:2018-09-28 11:02:34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雷卫腾

    杨慧英在刺绣。本报记者 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素有“文献名邦”美誉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悠久的历史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早已经是名满天下。凡是去过大理的人,在欣赏苍山洱海美景时,一定会对那里的白族扎染、白族大本曲、白族甲马等白族传统文化遗产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人们日渐重视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进行得怎样呢?

  日前,记者来到了大理市海东镇向阳村白族农民杨慧英的家。1964年出生的她,现在是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她和女儿杨亚辉正在她们的“云剪忆绣”工作室里进行刺绣和剪纸创作。

  大学毕业的杨亚辉介绍起了她妈妈和她开展白族剪纸与刺绣的情况。原来,杨家一直就有剪纸、刺绣的传统,曾祖母擅长剪纸、刺绣,祖母杨先琦的剪纸更是享誉乡里,聪明伶俐的杨亚辉和妈妈一道,在大理市旅游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等部门的帮扶下,不但学会了杨家传承下来的剪纸式样和刺绣技巧,还根据当前青年人的喜好进行创新设计,并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营销,使杨氏剪纸刺绣得以发扬光大。

  近些年来,大理市通过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培训,努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大理市旅游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党委副书记邹勤介绍,早在2014年,大理市就给每位市级传承人每年发放传承补助1000元,以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培训工作及宣传展示活动。同时注重加强对传承人的管理,每年年初与各级传承人分别签订年度传承协议,根据项目类别不同结合实际制定年度传承培训计划,年终再进行总结考评。加强对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的督促、指导和帮助,对个别生活困难的传承人给予应有的关心和帮助,努力调动他们履行传承义务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民族文化传承短期培训班,培养传承骨干和人才,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016年年底,为加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理市旅游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出台了《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办法》和《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使得大理市非遗保护、管理、传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内容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界定、传承人推荐和认定的条件、传承人评审的原则和程序、传承人应履行的义务、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主要方式、传承人的考核机制等。

  在凤仪镇,记者慕名来到了白族泥塑传承人苏龙祥的工作室。今年40多岁的他,正带着妻子和徒弟进行泥塑创作。他说,自己创作的泥塑和面塑大小作品已达23000多件,主要代表作有大理张家花园照壁、花空泥塑,凤仪东岳宫全堂佛像等,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今年1月,加入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泥塑、面塑委员会后,他担任了泥塑、面塑委员会常务理事长一职。

  为了更好地传承泥塑手艺,2016年他创办了赵州泥塑工作室,2017年又创办了大理非遗泥塑传习馆,带徒200多人,将泥塑技艺传播到了社会各地。

  近年来,大理市已举办白族扎染技艺传承培训班、白族民居彩绘传承培训班、白族三道茶传承培训班、洞经音乐传承培训班等12期,共计培训学员350多人。如今,白族扎染、白族大本曲、白族甲马等多处传习所,大理石、白族刺绣、白族剪纸等多处展览馆,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苍洱大地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人文景观。依托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白族扎染、白族甲马、白族刺绣、白族剪纸、白族三道茶等各级非遗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以前的购物式销售转变为体验式销售,非遗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据统计,截至目前大理市共扶持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基地12个,共争取到各级各部门扶持资金近500万元。

  令人高兴的是,这些保护举措已经收到了明显成效。根据大理市旅游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的统计,截止到2018年8月,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1项,其中:国家级7项(白族扎染技艺、白族绕三灵、大理三月街、白族民居彩绘、白剧、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省级15项、州级16项、市级23项。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2人,其中:国家级3人(白族绕三灵代表性传承人赵丕鼎、白族民居彩绘代表性传承人李云义、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省级14人、州级21人、市级64人。

    (本报记者 任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