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0年里的40个第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 时间: 2018-12-14 | 责编: 雷卫腾


1981年9月12日,《北京日报》2版


1984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拿到的全国第一张身份证。


上世纪80年代,来悦宾餐馆吃饭的人排起了长队。


2006年6月30日,《北京日报》4版


1995年5月9日,《北京日报》1版


2010年12月,呼家楼地区为“一老一小”发放社保卡。戴冰/摄

致读者

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刊推出“北京40年里的40个第一”特刊,让我们重温民生保障、交通出行、环境秩序、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感悟改革开放,致敬生活创造。

从只休一天到一周双休,从外出难觅饭辙到餐馆遍地开花,从排大队打公用电话到家里装上分机……40年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坦,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1

个体餐馆开张

1980年,在东城翠花胡同里,一家名叫“悦宾”的小餐馆悄然开张了。四张小桌,八九平方米,墙上贴着横幅,上书“尝尝看”。别看餐馆不大,但它可是本市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个体餐馆。

店主刘桂仙和老伴之前一个在幼儿园打杂,一个在食堂里当大厨,拉扯着5个孩子,日子过得挺紧巴。一天晚上,他们听收音机里说外地开了夫妻店,就有了开小餐馆的想法。很快,东城区工商局就批准了夫妻俩的申请,还出面作保,使他们顺利从信用社贷了500元本钱。

悦宾餐馆自打开张,就没断过客。一位采购员要了份素炒豆腐,听说只要两毛五,连连称赞:“便宜,便宜,这儿的炒菜真便宜。”一个服装车间的工人买了盘木须肉,夹起菜尝了尝,说:“真够味儿,没想到手艺这么好。”

自悦宾餐馆开张后,京城的个体餐馆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大街小巷。从1980年到1987年,北京的餐馆由原来的800家左右激增到7000多家。

2

发放第一张身份证

作为首个试点地区,1984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发放居民身份证。

1984年8月30日晚,东城区朝内大街头条居委会文化部宿舍大院的380名居民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当天,很多老人还郑重其事地穿上了新装。最幸运的要算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她拿到了全国第一张身份证。目前该证件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北京警察博物馆收藏。

3

个体办“电话局”

1984年12月25日,本报在头版报道了一则消息《市电信局批准姚庆玲自营个体总机式公用电话》。

装一部电话,有这么稀罕吗?当然有。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个体户经营电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姚庆玲住的朝阳区新源街有几千户居民,公用电话却只有一部,打电话经常要排长队。1985年3月10日12点,本市第一个个体总机式公用电话站在姚庆玲家正式开通。附近凡是安装分机的住户,都可由总机转接电话,每户每月的月租费为6元、10元不等。

个体“电话局”营业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直到家庭座机的兴起开启北京电话事业的另一个时代。

4

京产“牡丹”显“国色”

“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改革开放后,随着普通百姓家中新“四大件”的更新换代,北京产的牡丹彩电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电视机厂的彩电刚一下线,厂门口就有车排着等货,直接拉走。在凭票供应的时代,牡丹牌彩电成为了北京电子工业的产业象征,占据了国内50%以上的彩电市场份额。1990年,牡丹牌彩电成为亚运会指定产品,再显“国色”。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牡丹牌彩电淡出人们视野,但它留下的彩色记忆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

5

合资商场开业

1992年7月1日,燕莎友谊商城开业。这是国内首家开业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涉外商场。

燕莎定位以高中档商品为主,它的开业让老百姓见识了什么叫“国际水准”、什么是“奢侈品牌”。这里,曾经售出过标价288万元的鸡血石、价值168万元的钢琴。为高质量实现“窗口”服务,燕莎90%以上的一线员工至少会一门外语。

后来,京城的大商场比比皆是,再到现如今,网购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当年逛过燕莎”的经历还在被一些人津津乐道。

6

双休日来了

在“大小礼拜”工时制(即每周休两天和休一天倒替)推行14个月后,“双休日”来了。

1995年5月1日,我国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周六、周日休息。

这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缩短工时的要求。我国有关部门所作的社会调查显示,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加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两者的选择中,80%以上的人选择了后者。

1995年5月6日、7日两天,是正式实行五天工作制后的第一个双休日。京郊旅游景区游客猛增,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自此,旅游成为本市居民周末消费的重要内容。

7

困难户领到低保金

1996年7月1日,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次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家庭月人均收入170元。

大栅栏街道对本街道的困难户进行摸底,及时为地区的70户共80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孤老户芦淑琴自老伴去世后,只靠儿子每月给点生活费,没想到儿子也不幸去世了,老人的生活没有了着落。她找到了居委会,居委会主任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她写了申请书和证明信。不久,民政干部和居委会主任就把政府给的17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送到她家中,她看到后流着泪说:“感谢你们,感谢政府,还是咱们社会主义好哇!”

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这不是一句空话。2018年,北京市城乡低保标准已提至家庭月人均1000元。

8

经适房圆了买房梦

1998年8月,为解决城市市民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国务院出台新的房改方案,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新概念。

说起经济适用房,很多北京人首先想到的都会是天通苑。当年,北京迅速启动首批19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到1999年11月27日,第一批项目中的天通苑住宅小区就举办了居民入住仪式。

天通苑小区的一位居民算了这样一笔账:我和爱人都是无房户,一直在外面租房,一个月得花一两千块钱租金。现在孩子大了,房子更不够住了,所以要买房。离市区近的商品房太贵买不起;太远了,上下班又不方便,两头为难。后来听说天通苑这儿是经济适用房,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所以房价比较低。来这儿一看,我们全家都喜欢得不得了。算了算,价格我们也接受得起。买了80多平方米的一套两居室,总价20多万元。虽然每月要还2000元左右的公积金贷款,但这可比租房强多了。总算有了自己的房子,每天出来进去心情舒畅,心里踏实。

9

退休金打进存折

2000年7月4日,本市首批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试点启动,西城区社保中心和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来到月坛联社北京逸飞工贸总公司和新华书店总店,分别向两家单位的1341位离退休职工发放了养老金开户存折。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可能还记得当年到单位领退休工资的事情。张大爷说:“以前就得在单位规定的日子领钱,以后想啥时取钱都行了。”当月15日,本市第一批试点的58个单位的1.2万名离退休职工就通过工商银行和邮局领到了基本养老金。

10

刷社保卡看病

2001年新年开始,本市在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部分企业职工中开始试行医疗保险制度。

2009年10月,北京市民持社保卡就医实时结算在西城区四家三级医院率先启动试点。参保人员持卡看病时,只要达到报销标准,即可实时结算。从2010年起,其他区也陆续推开这项政策,18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社保卡。这意味着,全市1000万参保人员持卡看病时不必再垫付医疗费,而原来需要两三个月的报销过程也省了。

此后,本市医保报销的比例多次扩大,大幅减轻了参保人员看病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