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柏林1月17日电 题:欧洲最大中国研究中心新掌门人:愿帮助欧洲读懂中国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位于德国柏林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被称作“欧洲最大的专门研究中国的机构”。荷兰人彭轲(Frank N.Pieke)从2018年8月起接手这家机构,成为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如何看待中国未来发展?如何定位当前的中欧关系?MERICS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彭轲近日在柏林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
资料图:外国酒店内的中国元素。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醉心中国问题研究的人类学家
在MERICS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彭轲。这是彭轲到任MERICS后首度接受中文媒体专访。
1957年出生的彭轲曾在荷兰和美国学习文化人类学和中国研究,并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在牛津和莱顿执教多年的他曾创立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并出任该中心主任,其后在荷兰莱顿大学任该校亚洲中心执行主任,并于2010年被任命为莱顿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教授。
彭轲介绍了自己研究的两条主线:其一是移民,他曾研究华侨华人在荷兰和欧洲的情况,从2006年、2007年后转为研究那些前往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群体,包括非洲人、日本、韩国人等。
另一条主线则是中国的治理。彭轲尤其感兴趣的是中国共产党。他在近著《优秀共产党人》(The Good Communist)中通过对中国的党校系统进行实证研究,讨论了中共的自我革新,以及社会主义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不相信“中国崩溃论”
谈及在西方时常被重复的“中国崩溃论”,彭轲表示不同意这类观点。
谈到当前的欧中关系,彭轲认为,外交关系涉及的不是“友谊”,而是“在相互尊重彼此正当利益基础上的合作”。
彭轲同他在莱顿大学的合作者近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通过分析中国在欧洲并购案例后指出,认为中国在欧洲投资的增长与“扩大中国影响力或‘分而治之’”存在直接关联的看法是“不成熟的,甚至可能带有误导性”。报告认为,“大规模地反对中国投资和中国影响”既无必要,也不得人心。
“我们欧洲人仍然相信自由贸易,并且将中国视作这一进程中的伙伴。”彭轲说。
减少欧洲对中国的偏见
2018年11月,MERICS庆祝了其成立五周年。下一个五年,这家中心将做些什么?
对此,彭轲笑称自己没有“五年规划”,但他亦给出了工作中的优先事项:“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使墨卡托的日常研究工作变得更加职业化。”
另一件优先事项则是要让该中心“更加欧洲化”。他指出,MERICS目前主要是发出德国的声音,今后要采纳更多来自其他欧洲国家和布鲁塞尔方面的声音,并同更多欧洲伙伴开展对话。同时,MERICS也乐于参与到同中国智库或其他中方机构的对话中。
但彭轲亦指出,组织欧中双方对话不是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所在,MERICS不是主持人(moderator),而是解释者(interpreter)。他同时指出,与美国的一些智库机构不同,MERICS不具有任何政党背景,“我们不为某一特定的政治议程贡献观点,而是为所有各方提供知识、观点和建议。”
在庆祝MERICS创办五周年的新闻稿中,彭轲曾表示,MERICS可以帮助欧洲对于中国的发展及全球抱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而减少偏见以及理解中国内部的复杂性也是此进程的一部分。
谈及中国研究在欧洲的发展,曾分别在美、英和欧洲大陆从事研究的彭轲认为,与美国或英国相比,欧洲大陆尚未建立起成规模的现当代中国研究专家群体,即便在德国这样的国家,中国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小众”(niche)的学科,“在令现当代中国研究走向主流学科方面,欧洲大陆还有一段路要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