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国医名师宗修英:人命至重贵于千斤

发布时间:2019-07-09 16:21: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覃杰  |  责任编辑:信子维

 image.png

  宗修英,宗氏中医世家代表人,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市人,1926年7月出生。从医70多年,发表病案报告等医学论文30余篇,历任北京市国家级中医药指导老师,北京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第九届文史资料委员会特邀委员等职务。曾为多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国内外医生讲课及带教学,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2017年荣获“首都国医名师”称号。

氏籍简要

宗氏祖籍山东历城宗王庄,明末清初先祖逃荒扎根西红门镇,历经八代,至宗修英祖父宗世明(1850年生)。宗世明学徒于北京南山堂药店兼学医术,数年后乃行医、售药于乡里,宗世明先生深知乡众疾苦,采取就诊记帐、年终结算的经营方式,对贫苦求医者仍悉心诊治,不计较诊费,求医者每获奇效,诸多疑难大症,多起沉疴。宗世明从医数十年,活人无算,名声日噪,家业渐兴。

宗修英父亲宗维新生于1900年,八岁就学私塾,苦读十年经史后,通读医著如“快刀切豆腐”,十八岁随父学医,神速通透岐黄之理,二十二岁通过卫生局中医资格考核,领取中医执照;1925年开业行医,因其用方简练,同业送其雅号“宗八味”;1946年被北京市中医界推选为北京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55年参加北京市市立第一医院工作,翌年4月任北京市中医学校教务长、副校长,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1956年到北京中医医院,1957年被聘为首位内科主任;之后,先后担任中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红十字会常委、北京市科协常委、卫生部科委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将仲景先师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作为座右铭,一生简朴,务实勤奋。为后人留下了学习的榜样。

1926年,宗维新先生喜得长子宗修英,为使其成就中医大业,特聘清末“秀才”讲授经史,兼习书法。除攻读经史子集外,涉猎各家医书。稍长,再读新学,二十六岁毕业于辅仁大学语文系。宗修英因出身世医之家,禀承父志,随父习医,并拜人北京名医赵树屏、张菊人门下,边攻读岐黄之书,边侍诊父、师之侧。既继承了家训,又得到了师承,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擅长中医內科、妇科、儿科疾病。数年临床,经磨难,终成儒家学者风范的现代中医师。

宗修英先生之子宗文汇先生,自幼侍诊祖父宗维新、父亲宗修英左右,秉承家学,聆听目睹前辈论医临诊。1983年9月--1987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93年在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1993年-1997年师从父亲宗修英,并取得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北京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出师证书。

  宗氏中医四代人,跨越3个世纪的呕心沥血,见证了中医传承百年大计。

博通经方遵古而不泥古

宗修英自幼受父辈熏陶,攻读经史,背诵医籍,攻研素、灵、仲景诸书,尤对《伤寒》、《金匮》研究颇深,巧用经方,灵活多变,用之临床,得心应手。每当师生、父子研讨医道时,宗修英总能用大段经文以论之,或用精辟简短之经文以点睛,且朗朗口,多为论点之精髓所在。

宗修英治学态度严谨,遵古而不泥古,善用经方,兼取各家之长,不尚门户之见,不墨守流派之戒律,不拘泥成方之羁绊,且将伤寒、温病学说融会贯通,严斥厚古薄今之弊。临床辨证精当,既用麻桂姜附,也用桑菊银翘,收效颇佳。

辨证辨病结合巧治疑难杂病

辨证”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宗修英临证,合参四诊详细征候,辨病与辨证力求结合来指导施治。翻阅宗修英临床医案,每每会有新的理解和升华,尤以辨证准确、辨病得当、选方遣药精良突出,诸多疑难杂症每获奇效。内科消化疾病、血液病、痹症及中风诸病疗效较著,对妇科胎产经带较为擅长,近几年对痰湿诸疾、颈椎病、前列腺肥大等疾有较高疗效,并制做了项脉通、祛湿丸系列、止血生血丸系列及治疗前列腺肥大的系列冲剂等,用之临床均获良效宗老积数十年经验,对临床中许多疑难杂症以整体观念调阴阳,以辨证随证祛其邪,以辨病随病用其药,收到满意的疗效,如肾病、哮喘、血液病(血小板减少,再障)、长期低热、白塞氏病、血卟啉病,甚至一些癌症等急慢性疑难病和一些难见的怪病等,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施以中药及药理已证实有效的临床经验用药,在不同程度得以攻克,或延长寿命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受气候异常、环境改变、饮食结构和情绪变化之影响,众多患痼疾者无论是以脾胃病为主,还是在某病医治中的某一阶段,均可出现湿的见症,宗老从中认识到祛湿的重要性。从祛湿(痰)立论,治愈了多种疾病,曾研制了“祛湿丸”系列方,清除了湿邪在上中下焦、肌肤、关节之疾,得到患者好讦。脾肾并重,治疗血证,取得明显疗效,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增多症等。 曾研制了生血散、滋阴养血丸、扶阳生血丸、潜阳止血丸等中成药。其它如颈椎病、前列腺肥大、甲状腺瘤、不孕症等疾病,宗老治疗亦有独到之处,并制有专方及系列方。

宗修英指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中医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宗修英还指出:中西医各有长短,多年来互相之间却有偏见和不理解,甚至诽薄诋詈,是非常错误的,应以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解除人民病痛为重,真诚团结,取长补短,真心搞出有中国特色的辨证辨病理论来,才为我辈之重任。

 image.png

宗修英老先生94岁高龄仍每天坚持在家坐诊(图为:左宗修英,左三修英儿子宗文汇)

人命至重贵于千斤

深知病人疾苦、求医之难,宗老常引用两句话“医乃仁术”“人命至重贵于千斤,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自勉,身为医生,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理应急人所急,挽救患者于病痛之中。所以终年临床,不计较工作时间及人数众多,每日提前到班为本院职工诊病,为了照顾远近郊区农民和外省市慕名而来的患者,每每加班为其诊治,经常连续工作六七小时,使患者满意而返。还利用班后或双休日为住院患者会诊。

为了使更多无条件来京就医的外地患者能看上病、治好病,近十多年来,宗修英摸索总结一套通过书信往来问病治病的“通讯医疗”方法,免费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十余个国家的患者回信解答问题,开方遣药近两万件次,有时还要代患者买药、配药、寄药,治愈患者逾干,成为当时一段佳话。《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及全国各地多家报刊媒体报道了“通讯医疗”事迹,并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1985年,宗修英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并被载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国际医学名人录》和《中国中医人名大辞典》。

宗修英先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70余年,将毕生精力贡献于中医药事业,直至94岁高龄时仍在家坚持坐诊,深受广大患者的尊敬和爱戴。古稀之年讲学授业,整理医案,笔耕不辍,莫道桑榆晩,为霞尚满天。先生大医精诚,德艺双馨,令世人敬仰。

宗氏四代人医术各有所成,各个时期又各有所建树,他们始终坚守着大医精诚的理念,托起文化自信和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一生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出光和热。然而四代人怀济世之能而不趋名利,身处逆境而不消沉,求境界之高洁,取敬业之精神,传下百年佳话,启迪后人。(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