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来源: 西海都市报 | 作者: | 时间: 2019-12-06 | 责编: 信子维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最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我省73家单位上榜。

  此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中,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青海“花儿”、藏族拉伊、土族於菟、皮影戏、青海平弦、热贡艺术、湟中堆绣、热贡六月会、湟源排灯、回族宴席曲、玉树赛马会、银铜器制作及鎏金、藏医药等技艺上榜。

  文旅融合一年来,我省通过采取多种保护方式,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使一批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现代服务业、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挖掘文化内涵,对传统刺绣类项目挖掘整理、提升打造了青绣品牌。通过支持非遗文创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建设,保护和利用各地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培育一批青海非遗商标、民族文化地理标志、民族文化区域品牌。

  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成了市场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是蜚声海外的唐卡艺术之乡,吴屯村多数人以绘制唐卡为生,在热贡民族文化宫内,画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唐卡,来自各地的学员神情专注地描绘着各色线条,一个个人物形象跃然笔下。

  热贡民族文化宫创始人告诉记者,在热贡地区,唐卡画苑以传帮带的方式收徒传艺,培养出百名唐卡画师,让非遗资源转化为助推农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湟中县河源民族工艺品加工厂,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打造的银碗、铜碗、手镯等产品畅销全国。匠人何军学习银铜器制作技艺已有18年时间,他所在的和平村上百人从事银铜器加工行业,很多银铜器工户的月收入能稳定在5000元以上。一錾一刻间,匠人们不仅传承着传统手工艺,还通过电子商务,推动湟中百年银铜器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湟中县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银铜器生产基地,拥有成熟生产线的企业数十家,从事银铜器制作的手工艺人有上千人,当地不少群众靠加工银铜器走上致富路。

  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省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家、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家、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7家,撑起了我省非遗文化和相关产业的一片天地。(吴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