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绣花功夫”雕琢文明样板

来源: 安徽学习平台 | 作者: | 时间: 2020-01-03 | 责编: 信子维

 从“环城”到“环湖”,从昔日江淮小邑到今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正用精益求精的精神、精雕细琢的态度、精耕细作的标准,推动城市管理不断升级。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围绕“提质、提速、提品、提效”主线,合肥以“万众文明出行、万商文明经营、万家美化家园”等为载体,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深度融入社区治理“1+8”体系,积极构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契合、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一致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

  “九整治两提升” 文明创建“再出发”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

  2019年6月26日,全市“文明创建再出发城市管理补短板”专项行动推进会在市政务中心举行。此次专项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坚持市民修身与城市提品相结合,大力开展“九整治两提升”行动,拉高标杆、补齐短板,奋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样板。

  一条条街巷、一个个居民小区、一家家农贸市场……全城都是创建主战场,人人都是创建主力军。

  针对文明交通短板,合肥市开展不礼让斑马线整治、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车辆乱停乱放整治和不文明遛犬整治,推动“万众文明出行”。出台《合肥市开展“礼让斑马线,守法文明行”专项行动总体方案》,以38个示范路口和路段为整治突破口,不礼让违法行为下降36.5%;公交车、出租车礼让率显著提高。印发《合肥市不文明遛犬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推动公安、城管联合开展“遛犬不牵绳”和“犬粪不清理”现场处罚,畅通举报电话,全市公安机关处理因不文明养犬引发的纠纷1007起,处罚遛犬不牵绳违法行为121起,行政拘留2人,遛犬不牵绳警情由日均9起降至目前的日均3起,公共场所市民遛犬牵绳比例提高20%,不文明养犬投诉同比下降13.14%。

包河区义城街道组织志愿者在景点交通要道口向游客讲解“礼让斑马线”的文明出行规则。记者 苏玲 摄

  针对经营秩序短板,开展集贸市场经营环境整治和摊点经营秩序整治,推动“万商文明经营”。市市场监管局印发《菜市场经营环境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开展月考核312场次,解决菜市场内外“脏乱差”问题3115个。广泛开展诚信窗口、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示范店、文明经营户等优秀经营主体评选,引导全市21类窗口单位积极参与文明创建、诚信经营、展示良好形象。

蜀山区黄山路社区组织志愿者在小区内开展文明养犬主题宣传活动。记者 宋炎骏 摄

  针对环境卫生短板,推动“万家美化家园”。大力开展道路街巷环境整治、居民小区环境整治和近郊乡镇环境整治,积极引导、动员市民群众参与“美化家园清洁城乡”主题活动,开展清洁楼道行动、花园家庭创建等,引导居民成为优美环境的创造者、参与者和享受者。加强老旧小区管理,整治升级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生活配套,加装电梯78部,开展小区集中整治4700多次,实现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开展乡镇政府周边环境整治,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更整洁,城市建设更有序,群众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在高新区兴园小区,党员志愿者在小区捡拾废弃物。记者 郭如琦 摄

  合肥市还分别实施公益广告提升和城市立面景观提升。据统计,去年合肥市依托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推进“四拆除”、“五提升”、“两规范”,查处各类违规设置1495处。完成精品街巷建设、立面改造、店招整治等提升项目52处。建设完成国购广场、之心城、“环城翡翠”景观媒体等提升项目14项。经过减量、规范、提档,城市空间更加通透,立面更加整洁,街区更有品位。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大步迈进“精品时代”

  从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收集到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从“一把扫帚”起步逐步发展到机械化清扫作业;从随机巡查发现问题到数字化监控有的放矢……合肥城市管理不断向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迈进。

  记者近日走进恒大中央广场小区,一场题为“塑”造不“瓶”凡的主题活动,直观展示了可回收物品循环利用后造出新物品,增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直观认识。该小区也是瑶海区推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回收三个小区之一。据悉,该区垃圾分类工作在明光路街道、和平路街道、嘉山路街道、三里街街道等辖区38个示范小区推广,涉及居民20962户。

  瑶海区是合肥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缩影。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目前,全市近40%的街道(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居民参与率达85%,分类正确率达75%,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不断强化,氛围日益浓厚。

市民在庐阳区垃圾分类投放站投放垃圾。记者 苏玲 摄

  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合肥市狠抓龙泉山垃圾处理场规范管理和运营,全年处理生活垃圾186.23万吨,日均5261吨,同比增长9.3%。垃圾焚烧率57%,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升,无害化处理率100%。从前端分类到末端处理齐发力,垃圾分类工作在合肥市高质量推进。

  从去年开始,合肥市试点推行环卫立体化机械作业,强力推进“扫、冲、洗、洒、保”环卫深度保洁作业模式。道路分类别管理,保洁分时段进行,作业分步骤实施,“夜间立体化冲洗+精扫、白天全时段保洁+降尘”的作业模式初步形成。

在合肥市丁香花园小区,工作人员将餐厨垃圾送入“转化神器”——餐厨垃圾资源利用站,生产有机肥料。记者 宋炎骏 摄

  向科学技术要对策、向大数据要效能,合肥市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打造“智慧城管”为引领,有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质量。去年以来,通过专业化信息采集、“12345”热线转办、“12319”投诉受理、市民通APP、微信公众号、领导督办、重点问题支队专项督察、各区互查等多种渠道,确保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受理、及时解决。数字城管共立案145.35万件,日均受理4153件,结案145.18万件,结案率99.88%,使得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庐江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记者 张大岗 摄

  与此同时,数字城管二期建设任务也于去年基本完成,新增覆盖面积572.5平方公里。市县一体化平台开始联网试运行,目前各县(市)级平台共立案12.09万件,处置结案11.27万件,结案率93.22%,极大提升了县(市)城市管理效能,初步实现全域一张网,全市一盘棋。

  统筹三大创建主体 “精神大厦”与城市共成长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在庐州大地,市民道德水平与全市经济水平齐飞,“精神大厦”与高楼大厦共长,干部群众“精气神”显著提升。

  合肥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全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着力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创建主体,全面推广“一线工作法”“行走合肥”“包保责任制”等,推动创建融入社区治理“1+8”体系;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城管议事会、小巷管家、市政“啄木鸟”、志愿服务“四个10佳”等一大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和标兵。


  包公街道雨花桥社区联合辖区餐饮企业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活动,号召大家假日就餐理性消费,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记者 郭如琦 摄

  据统计,2019年,合肥市新增“中国好人”11人,“中国好人”总数达165人,全国、全省、全市道德模范累计达5人、31人、163人;截至2019年11月,合肥市共有13个典型入选2019年度全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7个典型候选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评选出市级新时代好少年24人,入选省级新时代好少年1人。

 

  合肥市六十八中学的30多名学生在“中国好人”王新潮、侯业珍的带领下,参观经开区好人广场,聆听中国好人讲解好人事迹。记者 苏玲 摄

  与此同时,合肥市还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建设志愿服务中心,建成“开门询单、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志愿接单、社会评单”运行网络,目前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985个,区街级志愿服务中心56家,让志愿服务有场所有阵地有平台。

  如今,一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之城正拔地而起,人民群众对文明创建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不断提升,获得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正与日俱增,“文明之花”在“大湖名城”璀璨绽放。

  记者手记

  合肥用“大建设”拉开了城市发展“主框架”。如今,定位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合肥,对城市品质提出更多更高要求,“大湖名城”开启“精品时代”,从点滴处入手、由细微处着眼,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让城市更和谐、更宜居、更美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的一年已翩然而至,比肩南京、杭州,意气风发的合肥准备就绪,步履铿锵地踏上新的征程,以绣花功夫、匠心精神、为民宗旨,以净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在新的一年迈向新台阶,用舍我其谁的魄力向着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奋力冲刺。(来源:合肥日报 作者: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