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探索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

来源: 中国社区报 | 作者: | 时间: 2020-01-07 | 责编: 信子维

 2019年以来,安徽省合肥市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市委“一号课题”和“书记工程”,成立市、区两级高规格的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构,出台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1+8”文件,探索重构市、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网格七个层级的治理体系。

  一、加快平台建设,打开城市基层治理“金钥匙”。建立设施保障体系,搭建多元平台,满足居民全方位需求,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规划先行。印发《合肥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5-2020年)》,将医疗、教育、养老、救助、社区服务等内容纳入规划要点。出台城市社区服务管理用房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双30”配建标准(分别按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站)达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投入6000多万元,到2020年实现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达标率和农村社区试点覆盖率“两个100%”。编制《合肥市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导则》,形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片区党群服务站”三级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二是高效实施。目前合肥市城区社区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达980平方米,全市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配建面积达60万平方米,共建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427个。目前建成(改造)并投入使用的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党群服务中心共1个、29个、393个,具备公共安全、社会福利、娱乐休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社区金融、社区办公等八大服务功能,形成满足群众全方位需求的“十五分钟生活圈”。三是重点突破。合肥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户籍总人口的16.95%。通过改造提升或新建中央厨房、社区老年食堂、社区助餐服务点,以及集中配餐、送餐入户等模式,解决居家和社区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等吃饭难问题,现已建成和运营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220个,城市社区助餐服务覆盖率达71.5%,2019年底市区将达到80%,2020年底达到100%,全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备、功能完善、精准高效、共建共享的城区15分钟、县城区20分钟的老年人助餐和服务网络。

  二、强化主责主业,按下城市基层治理“加速键”。建立为民服务体系,以解决街居职能关系不顺为突破口,推进街道、社区减负扩能,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效能。一是推进基层减负。通过赋权、减负、增配,切实强化街道党组织的“龙头”地位。目前,4个城区街道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街道更加有职有权有物,统筹协调功能显著增强。通过减负,将街道权责事项由221项调整为152项,减少31.2%。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制定“两个清单”,其中《社区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共11项,《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将社区常规性事务由156项减少到73项,精简率达53.2%。在城市社区深入开展以“减牌子、减考核、减事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减一加强”专项行动,取得实效。二是增强服务效能。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市本级压缩185名行政编制下划到城区街道,在区行政编制总数内单列统计、专项使用。目前,城区街道平均行政编制达18.8个,较之前增加5个。城区街道均设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网格员配备手持终端,建设“一网清”平台,辖区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事、疑难事都能得到受理和解决。市财政按照城区(开发区)社区不少于30万元、县属社区不少于20万元标准,设立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推进社区服务项目化、专业化,按照每个社区每年7.5万元标准,购买基本养老和儿童青少年服务。三是打造智慧社区。将智慧社区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打造社会治理的“加速器”。2015年,合肥市分两期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合肥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其中,公共服务“一站通”平台整合民政、公安、人社等9个部门72个事项以及81项证明项下沉社区办理。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规划(2019-2021年)》,到2020年底,将建成全市社区级数据标准体系和社区智慧党建、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融合和智慧生活圈“三个平台”,智慧社区服务模式和各项应用在主城区实现全覆盖。

  三、凝聚治理合力,奏响城市基层治理“大合唱”。建立基层组织体系,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以三支队伍为抓手,引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一是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热情。发挥社区工作者主力军作用,出台《关于规范城市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和薪酬待遇的指导意见(试行)》,将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分为四级十二档,建立与事业单位管理岗7-10级相对应的薪酬标准,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体系,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获得感。每年面向社区“两委”成员招录20名公务员,对于达到一定标准的社区“两委”正职,可择优聘为事业单位人员,打通其职业上升通道。二是推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以两办名义印发《关于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发掘责任心强、号召力强、服务能力强的居民自治带头人,建立党小组长、楼栋长、治安员、卫生员等组成的“两长多员”,2020底前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探索开展社区协商活动、推进社区自治项目化建设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三是充实社会力量增强服务供给。下拨2018年市级社会组织政策性奖补资金800万元,共有270家社会组织符合奖补条件,社会组织数量及培育扶持力度均为全省第一。市、区(开发区)及城区街道均成立了社工协会,全市已建成33个社会组织孵化园,孵化社会组织435家,全市登记成立的民办社工服务机构96家,全市500多个城市社区已全部配备专职社工,3000多名社工活跃在养老、矛盾化解、关爱留守儿童等多个领域,全市购买社工服务资金投入总量已近2000万元。探索设立区级或街道级社区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项目。在全国首创“五社联动”模式,即“社会服务平台+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模式,形成社会力量和基层政府共同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大合唱”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