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 黑龙江日报 | 作者: | 时间: 2020-03-23 | 责编: 信子维

  我省区域辽阔,民族众多,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极具代表性的几个非遗项目负责人。

  非遗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多年来,正是有了众多“非遗”传承人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默默地付出和执着地坚守,才有了众多濒临消亡的“非遗”得以被挖掘、被抢救,也从而被衍生出新的生机。

  “最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如今许多非遗产品,已走入了百姓家,比如我们的麦秸画。麦秸画这门手艺,通过我们工厂多年来不断创新研发后变成了艺术品,在各种展销会上,我们的麦秸画经常成为抢手货。”哈尔滨麦秸画第三代传承人马文侠说。她的团队在麦秸抢毛技艺的基础上,研究创新了麦秸撕毛技艺,设计制作的东北虎、松鼠等动物鲜活可爱,广受消费者欢迎。目前,马文侠率领自己的团队,正大力发展高级礼品、旅游产品,以丁香、雪乡、索菲亚教堂等能够代表东北风物的标志作为创作内容,研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因做工精致、便于携带,被很多团体和个人作为礼品大量采购。

  “目前,我们主要生产北沉香木拼画、树瘤根雕、山核桃皮工艺品、果皮工艺画,木制旅游礼品和原生态木棒家具等十大系列产品,这些非遗衍生产品,不但在当地很有市场,而且还远销国外。”王美江是林业工人的后代,在近二十年的传承与保护北沉香木拼画工艺的生涯中,凭借着对林区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在木艺制品创作与生产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使企业走出了一条传承保护与衍生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

  新技术让非遗产品更有生命力

  “多年来,我们对麦秸技术除了保护和传承之外,就是潜心挖掘,不断创新。在麦秸平贴首饰盒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了半浮雕的手法,发明了运用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麦艺轩三维立体麦秸工艺画,使麦秸画质感更强,形成全国独创的半浮雕麦秸风格。企业已经掌握了麦秸烫色的独特技艺,根据麦秸烫色后具有金属质感等特点,研究设计制作了青铜器博古题材的工艺画,古朴典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逐渐被一些收藏机构所重视。2015年5月3日麦秸画作品《兰芳》、《凌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毛里求斯共和国大使馆收藏,2016年4月作品麦秸画《清香满人间》被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收藏。”马文侠介绍说。马文侠在公司内部培养了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国家级非遗的多名传承人,并先后在省内大、中、小学以及各单位进行过多次麦秸技艺的传承教育。

  谈到非遗技艺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到佳木斯马华赫哲鱼皮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华,为解决传统鱼皮技艺制作中存在的鱼皮潮湿变形、霉变、黄变、不易长期存储这一关键性技术难题,马华曾进行过专题、系统地研究,经过多年的开发试验后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使省内其他传承人也都有了原料保证,如今已经有500余从业人员受益。

  非遗产品正在形成产业链条

  “让非遗衍生品,融入生活,让鱼皮画真正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马华的儿子马佳昕说。他和父亲马华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让鱼皮制品成了普通百姓家装饰房屋和馈赠亲友的上品。如今马华父子的鱼皮制品,在市场上销售越来越好。2017年,马华的公司在哈尔滨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上市,马华曾骄傲地说:“我们为非遗文化产业探索资本市场打开了大门”。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拼画传承人王美江说,他创办伊春市美江木艺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发展成集“产品展示研发、工艺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文化产品民营企业,企业生产的这些来自北方大森林的产品,尤其受南方消费者的青睐。许多非遗技艺经过传承人的抢救和挖掘,其衍生产品已经真真正正地融入了现代生活。多年来,我们对原生态的木拼画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研制生产出多个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在每年的哈洽会、文博会等展销会上,我们都能签到可喜的订单。尤其是北沉香系列艺术品,收藏价值很高,引起了众多投资者收藏的兴趣。许多消费者提前下订单,产品刚一出炉,就被买走。(毕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