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襄阳观察:生态环保的“幸福读本”

来源: 湖北文明网 | 作者: 雷卫腾 | 时间: 2016-08-01 | 责编: 雷卫腾

  重手淘汰污染产能  

  “被这蓝天白云给美醉了!”2015年9月12日,一组“襄阳蓝”的照片火遍襄阳市民微博、微信朋友圈。  

  当天,李强从深圳出差襄阳。飞机落地,走出机舱的李强,看到的是蓝天、白云,温暖阳光让他有些得意。“四年前我出差来过一趟,雾蒙蒙的,难得见次太阳。”  

  天公作美?显然不是。因为,蓝天白云在襄阳常见。  

  2011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一主两副”襄阳办公会上提出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战略定位。  

  襄阳市委、市政府认为,“四个襄阳”中“绿色襄阳”是灵魂。  

  既要经济效益,更要发展质量。如何用好生态先行这把“双刃剑”,考验着执政者的胆识与智慧。  

  须要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更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  

  2014年7月,襄阳市委、市政府启动“襄阳市蓝天碧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工业大气污染源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等工作。  

  抑尘——不以牺牲环境换速度。2011年1月5日,该市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区内天舜化工和天九化工合并搬迁,标志着主城区13家污染化工企业全部关停。  

  压煤——大力调整能源结构。2015年,襄阳累计完成燃煤小锅炉淘汰总任务的50%以上;2015年底,该市县级以上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配置率将达90%,且完好率达80%以上;公交客运、出租客运、城市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新增或更新的机动车,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20%。  

  减排——从两个端口发力。该市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力度,城区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从2010年底的4.37万吨,消减到目前的3.99万吨左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从2010年底的10.23万吨,消减到目前的9.43万吨左右。  

  禁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该市已形成区县、街镇、村、组多位一体的禁烧模式,实行对污染源多领域、全方位、不间断巡查,有效遏制了秸秆、垃圾、落叶焚烧和露天烧烤、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优化生活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落后用能方式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城镇集中供热率和天然气普及率。  

  增绿——扩大环境容量。近年来,襄阳以鄂北岗地防护林带建设、西南山区生态建设、中心城区生态建设为依托,加快构建城市生态屏障。截至2014年10月,累计完成新造林73.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84%;新增城市绿地463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实行下,至今年10月,襄阳市在省定四项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提前完成“十二五”总体目标,全市大气环境指标总体状况稳中趋好,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5%以上。  

  过去三年,该市空气优良天数连续保持在310天以上。  

  2015年3月,襄阳斩获“国家卫生城市”桂冠。  

  2015年8月5日,襄阳市发布《2015年襄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对工业、能源、城建、交通等多个领域的新建、淘汰以及管理等方面制定硬性要求,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并组织环保、公安、质监等40个部门开展控制空气污染联合执法行动。  

  天更蓝、城更靓,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永远追求。  

  四年来,围绕这一目标,襄阳打响了一个又一个“绿色战役”。  

  守护“一江春水”  

  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  

  一碧万顷的汉江穿城而过,成就了中华腹地无与伦比的水韵襄阳,襄阳这座古城,因为汉江而显得更加美丽,更加灵动。  

  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流域襄阳段年枯水期从4个月增至8到9个月,襄阳段水环境容量急剧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之部分企业违法排污、生活污染加剧,汉江水质呈恶化趋势。  

  如果把襄阳比作一条巨龙,那么汉江就是一双明眸,而没了眼睛,襄阳也就没了神韵。  

  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认为,保护好这“一江春水”是建设“生态一流”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  

  必须守护住好“一江春水”。  

  2011年4月1日,襄阳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市政府《关于加强汉江水质保护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表决通过《关于加强汉江水质保护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的决议》,代表们一致认为“汉江水环境保护事关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个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分工协作、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联动工作机制迅速形成。  

  2014年4月,襄阳市启动实施“碧水工程”,全面推进饮用水源地安全防护与应急水源建设、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湿地公园生态建设、水环境监测与应急系统建设等工作。规划至2016年底,该市出境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将保持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  

  2014年12月,《襄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试点方案》获国家水利部审查通过。立足构建“五横五纵六水共治、一核三片四化同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格局,奋力实现“清水入汉江、秀水韵襄阳、甘水润岗地、活水饶古城”的美好愿景。  

  引水入城,显山活水。  

  做好“保障水安全、强化水功能、彰显水生态、打造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完善水制度”六大文章。  

  2013年底,襄阳市在主城区启动“九水润城”战略规划。引唐白河、小清河、七里河、襄水、连山沟、滚河、淳河、浩然河等8条主要河流水入城,与加之面积达60万平方米与南渠相连通的护城河,及穿城而过的汉江,形成“九水润城”水系水网,提升城市防洪功能,打造优美水系景观。  

  红水河——普陀堰——大李沟生态补水工程竣工。  

  小清河、浩然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加速推进,“防洪通道、景观廊道、生态河道”三位一体的城市水系有望贯通。  

  总投资3.9亿元、占地1650亩的汉江月亮湾湿地公园建成,成为国内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大型城市湿地公园。  

  响水潭、紫薇湖等城市人工湖建设,增加了滨水空间。  

  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建设马跃檀溪、鸭湖新绿等景观节点,保护水利遗址,一批沉淀已久的水文化得以重现。  

  现今,汉江干流一直稳定保持在国家二类水质标准,走在全国前列。“全力保护水生态、建设美丽新襄阳”已成为襄阳市民的普遍共识。  

  襄阳,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又因水而兴。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