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关县:行走在大山里的“背篼图书馆”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作者: 雷卫腾 | 时间: 2016-08-04 | 责编: 雷卫腾

行走在大山里的“背篼图书馆”工作队 周元江 摄

  “小朋友们,快过来看课外书,这些书都是送给你们的。”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悦乐镇新寨村海坝村民小组,大关县图书馆馆长常绍慧亲切地招呼着一群身着苗族服饰的孩子。孩子们一开始还怯生生的,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热情鼓励下,他们逐渐围拢过来,捧起漫画、科普读物和作文书,专注地读起来。

  7月24日,大关县“背篼图书馆”走进新寨村海坝村民小组。这里只有26户人家,共103人,全部为苗族,其中适龄儿童22人。这里的最低海拔为1800米,因山高坡陡,至今未通公路。当地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村民至今仍住的是俗称“千脚落地”的“杈杈房”。日常生活用品需要村民步行一整天,到32公里外的黄葛乡购买,孩子上学要到离家21公里外的村完小。在这里看书难、看戏难,文化生活十分匮乏。

  近年来,国家为贫困县配送了流动图书服务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早出晚归,把精神食粮送到了千家万户。常绍慧发现,大山中还有个别村子不通公路,山势陡峻,羊肠小道连马儿也很难前行。山里的群众如何获得精神食粮?常绍慧看着老乡们进山出山背粮盛物的背篼有了主意。她和同事们商量用背篼把书背到村里去,给老乡们建个“背篼图书馆”。经过紧张的筹备,大家带着精选的《中国漫画》、《故事会》、《十万个为什么》等300多册课外书,行到路穷处,即弃车走路,背上盛满书籍的背篼,往山上爬去。今年6月4日,第一个“背篼图书馆”在大关县玉碗镇何家坡村建了起来。

  7月24日,由大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县图书馆、县文化馆职工以及社会志愿者组成的“背篼图书馆”工作队一行12人从大关县图书馆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进两小时后,来到了无法驱车前进的羊肠小道。工作人员便背起背篼向大山深处前进。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背篼图书馆”终于抵达了海坝村民小组。

  面对这么多丰富有趣的图书,孩子们把“背篼图书馆”围得水泄不通。读六年级的张春旭高兴地说:“在寨子里从来没有看到过课外书,平时看书都是从学校的图书馆借。寒暑假基本没有课外读物,这下好了,有了这么多课外书,这个假期肯定会过得特别难忘。”读二年级的王建花捧着《少儿百科全书》说,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可是爸妈没钱买,今天终于看到了。

  除了图书,工作队还给老乡们带了日常生活和学习用品,给孩子们背来新书包和文具。村民小组长王兴激动地说:“有了这些书和文具,孩子们肯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为了确保贫困偏远山区群众和留守儿童享受文化惠民成果,大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于7月12日成立了领导组和“背篼图书馆”送书服务工作队,计划2016年完成上高桥乡大寨村、团结村留守儿童图书馆室建设和玉碗镇何家坡、悦乐镇保山和太阳坝村民小组“背篼图书馆”及留守儿童流动图书馆建设。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到各点巡回送书服务,开展教唱爱国歌曲1至2首,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作文竞赛、游戏、演出、讲故事等活动。

  一条用传统背篼承载文化的精准扶贫之路,正在大关县交通不便的村寨延伸。昭通市文体局局长施华滟表示,昭通有11个县区,其中10个是国家贫困县。全市像大关这样不通公路、只能人背马驮才能抵达的村子还有很多,要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非常关键。结合大关“背篼图书馆”开展流动送书服务方式,昭通市将动员各县区学习借鉴、结合实际,创新方式、创造条件,为边远贫困山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当提及“背篼图书馆”建设有何困难时,常绍慧说:“最困难的不是山高路远,不是背篼沉重,而是没有足够的图书支持。县里面每年拨的3万元经费只能订期刊。没有新的图书补充,‘背篼图书馆’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背篼图书馆”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面对困难,队员们没有退缩。工作队队员祁德胜说,路再远,山再陡,都挡不住他们的脚步。“背篼图书馆”的队员们愿意背着盛满知识的背篼坚定前行,用自己的双脚和背篼为深山里的群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