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民营经济
治理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县一级的政治、经济生态是构成整个肌体健康的细胞。我国现有2800多个县域单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工农业总产值占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从现状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不高,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而在现实中,对县域经济的政策配套措施还不是很实,政策落地效果还不是很好。
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每个县怎样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二是怎样处理好政府和民营经济的关系。
“晋江经验”给出的答案就是:立足本地优势、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利用侨乡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多的“三闲”优势,选择股份合作制,兴办乡镇企业;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晋江吸引外资创办“三资”企业;之后,晋江又转向了提高经济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路子。
习近平总结说:“晋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立足本地优势,不断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而对处理好政府和民营企业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在总结“晋江经验”的时候也提到过,“各级政府只有通过及时引导、优质服务和辅以有效管理,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错位’或‘不到位’,才能履行好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责任。”
在这点上,重温“晋江经验”无疑在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在振兴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千万不可忽视。
改革精神
在晋江,最流行的一首歌是《爱拼才会赢》,也是晋江人精神写照。如今,“晋江经验”带给我们的拼搏精神依旧没有过时。
习近平总结说:“要在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像晋江人民那样,坚持振奋精神勇于拼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发挥优势善于拼搏,在拼搏中取胜、在拼搏中发展。”
当下,中国的发展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十个年头,美国挑起贸易战,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中国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迈向高质量发展……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提醒着我们要谦虚谨慎,立足自身,努力发展。
这其中,来自基层和人民群众的改革和创业精神尤其需要保护和引导。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重温“晋江经验”背后的改革精神,同样提醒着我们一定要注意民间的创造活力,充分授权,充分放活。
在改革再出发的当口,重温“晋江经验”,其实也在重温人民的力量。
文/庖丁骑牛、独孤九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