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之花 绽放京城——“青白江出品”登上国家大剧院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19-01-11 | 责编: 雷卫腾

越千年青史,携一身正气。14日—5日,由成都市青白江区出品的大型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让京城观众认识和了解了一个真正的清官。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廖全京说,这部戏是历史剧目反腐倡廉题材里的佼佼者。

  《中国纪检监察报》也评论,该剧带给观众的是一份春风化雨的熏陶,一份三省吾身的关照,一份为国为民的担当。

  国家大剧院作为全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大宋御史·赵抃》何以能走进国家大剧院?

  本土题材———

  清白文化千年回响

  在国家话剧院编辑刘深眼里,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地方话剧,屈指可数,主要囿于题材。“话剧《大宋御史·赵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创作精品题材。”

  通过一部话剧,认识一个人,了解一种地方文化,收获一份温暖。拥有900多个座位的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现场座无虚席,精彩处掌声雷动。晚上1015分,话剧结束,热情的北京观众向笔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以前,我不知道赵抃,看了这部历史话剧,我对这位‘赵铁面’有了充分的认识。”“当今社会需要‘清廉做官、清正做事、清白做人’的清白文化。”……

  在《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赵抃为殿中御史,职司宫禁之狱;包拯任御史丞,职司分巡朝外四方之狱。按今天的工作范围区分,赵抃负责首都各部委机关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件,包拯负责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的案件。赵抃与包拯一内一外配合相得益彰,由于两人工作中都不避权贵,因此被称为“赵铁面”和“包青天”。

  选择赵抃事迹进行话剧创作,对于出品方青白江而言,不仅仅是“不可多得的创作题材”,更是青白江与赵抃的“取名”之缘。

  赵抃,北宋浙江衢州人,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曾在中央和地方为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清廉、惩治贪腐、黾勉勤谨,人称“铁面御史”。他四次入蜀为官,两任成都知府,初入蜀时,仅携一琴一鹤,路过湔江(今在青白江区境内),立下“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的千古誓言。

  在赵抃为官生涯中,他不仅以个人的品德节操为蜀人作出了榜样,而且以治理巴蜀的政绩,践行了清白文化的理念。在以赵抃为代表的廉官治理下,“蜀风素侈”之风大变,“好贤乐善”之风大兴,“蜀人安之,蜀郡晏然”,成都成为当时仅次于汴京的第二大都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经济繁荣。

  为此,赵抃以江的一清二白明其志,一心为民,虽万类混杂也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被载入史册,为后世传颂。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段湔江取名为“清白江”。青白江区也因此而得名。

  在《清献集》卷三“信笔示诸弟侄子孙”中,赵抃自己书曰,“吾门自昔传清白”。“清白”二字既是赵氏家风,也是赵抃一生的写照。正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所说,“铁面御史”赵抃是清白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历代清官中廉洁自律、清白一生的楷模。

  匠心打磨———

  高质量展现天府文化

  “历史题材的话剧并不罕见,但是绝不好写。《大宋御史·赵抃》,用原汁原味的话剧之‘瓶’,盛上了时代精神之‘酒’,打造了时代精品。”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说。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廖全京也认为:“这是所有历史题材剧目中,反腐败讲清廉讲得最深的、层次最高的。”

  专家点赞的背后,是主创团队从创作之初,坚持高起点打造、高标准要求,敢于突破地方剧的传统思维。遵循史料,将赵抃担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直奏漕运”“弹劾宰相陈执中”,担任成都知府期间“治蜀兴川”等史实进行艺术加工,为“铁面御史”赵抃重新“塑像”,让他有血有肉地活在时空层叠和充满诗意的舞台上。

  这支创演团队以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为班底,由国家二级编剧陈丽遥创编,国家二级导演敖晓艺执导,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党庆担任总制作人(作曲),国家一级演员贾建立、孔斐以及省内优秀演员刘岳琦、刘运元、徐光举等担纲剧中人物。

 

  陈丽遥说,2017年年底她开始接手这部剧,20181月开始正式着手写作,仅第一稿就用了三个月,此后结构性调整6次,小改无数次,直到20186月,才进入剧目编排及联排阶段。“北宋士大夫有一股独特气质——忧,也是承担天下的责任,赵抃在其中很有代表性。越是接触到更多的史实,越是希望挖掘这个人物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演出在充分注重对人物刻画的同时,也对表现形式有着严苛的要求。为了能够让观众更加“入戏”,感受北宋风华,敖晓艺介绍说,整个舞台运用了宋朝建筑中三点透视的元素,服装、道具等取材“清明上河图”,无论是汴京或是成都府都展现了宋朝的繁华与简约。在国家一级舞美设计苗培茹看来,北宋是一个文化艺术璀璨的时代,“这部剧,完美再现了理想的北宋生活场景。”

  从剧本的创作到舞美、灯光、服装、音乐设计,一流的创作团队打造出一部气势宏大的好戏。事实证明,该剧有戏剧张力,有艺术感染力,有冲击艺术高峰的巨大潜力。20188月,创作团队接到了国家大剧院要看《大宋御史·赵抃》全程演出视频的通知,11月份审批通过,标志着《大宋御史·赵抃》从地方舞台走上国家大舞台。听到这一消息,敖晓艺既惊喜又忐忑。为了呈现更好的状态,演出团队不断调整细节,每场排练都安排专人用秒表计时,将每句台词和每个动作精确到秒。

  14日下午,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后台,《大宋御史·赵抃》创演团队,有条不紊地“忙忙碌碌”,虽然人来人往,却均是各司其职。耳朵里偶尔传来的,只有演员重复台词的声音。晚上7点,距离开场还有30分钟,导演敖晓艺照例在后台召开演前动员会,强调两件事,“整衣冠、控节奏。”

  随着广播里传来“全体人员注意!距离开场只有3分钟。”剧场后台全体人员全部进入“临战”状态;而此时,台下900多个观众席,座无虚席,翘首以盼一场春风化雨的文化洗礼。

  厚积底蕴———

  让文化滋养“润物无声”

  “没想到,一个地方区县能出品质量如此高的原创历史话剧。”16日上午930,话剧《大宋御史·赵抃》举行专家座谈会。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国家一级舞美设计薛殿杰、苗培茹,国家一级编导、中国歌剧院导演陈蔚,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等均是行业佼佼者,既有作品,又有名声,深耕行业多年,见多识广,但是他们几乎都用了一个词——“没想到”。

  “没想到”的背后,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青白江区用属地特质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紧贴全面从严治党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要求,着力挖掘利用独有的清白文化资源,与省社科院合作编印《“铁面御史”赵抃清白文化史料集萃》和《“铁面御史”赵抃清白廉政文化史鉴》,夯实清白文化建设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青白江区还建立清白文化馆、举办专题展、开办绣川讲坛、清白课堂等系统化宣传赵抃的清廉事迹。这些“有形的”“无形的”挖掘,传承和弘扬着与青白江区渊源极深的赵抃“清白”思想,也受到了赵抃后人的肯定、支持。

  一千多年前,“你为我命名”;一千多年后,“我为你写诗”。赵抃当初以江明志的誓言,随着千百年来清白江水“不舍昼夜”地奔腾,灌溉着这一方水土,滋养着这一方民风民俗。“赵抃清白为人、清廉为官、惩贪反腐、宽政为民的思想值得继承和发扬。”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想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传承赵抃清白思想。我们查阅了大量文艺作品,发现展示监察官的较少,话剧更是屈指可数。

  穿越千年,“铁面御史”赵抃当年风采再现舞台;展望未来,天府文化生动演绎青白江样本。前些年对清白文化的挖掘、研究,为如今话剧创作提供了大量史料,让赵忭人物的塑造有了“根”。

  “没有青白江前期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就没有如今的‘赵抃’。”敖晓艺说,剧本创作期间,主创团队查阅大量史料,多次到青白江现场采风,特别到清白文化馆参观。中国《纪检监察报》也评论说:“该剧带给观众的是一份春风化雨的熏陶,一份三省吾身的关照,一份为国为民的担当”。

  如今,面向全国的青白江文化表达,创造着别样的精彩。不止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蜻蜓眼》《传奇凤凰湖》等一批具有青白江区特色文化和国际范儿的对外交流剧目等相继完成首演。在加快“文化青白江”建设中,青白江区持续做靓工业文化、清白文化、港口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五张文化名片,推动天府文化在青白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都市青白江区新闻中心 罗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