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很有"戏" 武汉戏曲夏令营带萌娃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来源: 武汉文明网 | 作者: | 时间: 2019-07-16 | 责编: 信子维

孩子们体验戏曲装扮。图片来源:武汉戏码微信 

  练站姿、学唱腔、画脸谱、听名曲……7月12日至14日,武汉“戏曲夏令营”再度开启,来自各学校的“小戏迷”们正式上线。跟着名家名角感受戏曲魅力的经历成为这个夏天孩子们最难忘的记忆,也点燃了孩子和家长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热情。

  今年戏曲夏令营共持续3天,武汉京剧院天一戏院、武汉汉剧院人民剧院、武汉楚剧院楚乐戏苑、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中南剧场、武汉说唱团都市茶座曲艺剧场五大院团共提供了690个免费名额。为了让孩子们在戏曲夏令营里有更精彩的体验,各大院团都准备了丰富美味的“戏曲大餐”。

武汉说唱团的演员带小营员们在舞台上体验武汉本土说唱艺术。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彭年 摄 

  品味戏曲大餐 小营员们收获满满

  “汉剧是我们湖北的本土剧种,也是孕育国粹京剧的母剧之一。”7月12日上午,50名学生走进武汉汉剧院人民剧院,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了解汉剧历史,聆听汉剧大师陈伯华的故事。在二楼小剧场,学生们与专业演员同台练站姿、学唱腔,每人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画出一个脸谱,不少学生完成后立马戴在脸上,拍照留念。江岸区惠济路小学二年级学生李仝宇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汉剧夏令营,他说:“我平时就喜欢听戏曲,京剧、汉剧等都有涉及。”李仝宇觉得,相比其他剧种,汉剧不仅演员扮相好看,唱腔也让人感觉更加亲切。

  在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中南剧场举行的木偶剧夏令营也吸引了30多名学生参与。孩子们不仅观看了《新龟兔赛跑》《卡卡的可爱车牌》等木偶剧的演出和彩排,还走进木偶手工坊体验杖头木偶的制作过程。单惟真是武汉外校一年级学生,今年是她首次参加“戏曲夏令营”。“没想到木偶还分那么多种类,真的很有趣!”她说,尽管之前接触不多,但还是对戏曲文化很感兴趣,“后面两天我还报名了京剧和汉剧夏令营,非常期待!”

  在武汉京剧院天一戏院,孩子们体验京剧装扮,抹彩、勾脸、梳大头、贴片子等一套程序走下来,青衣、花旦、武生等各具特色的扮相简直“炫呆了”。跟着老师一起了解京剧基础知识,经典名段,并在练功房里练习京剧基本功,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大呼“过瘾”。

  在“戏曲夏令营”活动中,来自法国的10岁混血小姑娘潘雨桐扮作贵妃,体验“凤冠霞帔”。潘雨桐的妈妈潘女士说,每年暑假回国,都会让女儿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年回汉,无意中看到了“戏曲夏令营”召集营员,她马上给孩子报名了京剧。“我父母都很喜欢京剧,总是带我看戏,我从小是在武汉的戏社泡大的,对京剧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我希望孩子也能了解并喜欢上这项充满魅力的国粹!”看着女儿在舞台上穿着传统戏服,甩着水袖,捏着兰花指,潘女士很是激动。

孩子们学习戏曲知识。图片来源:武汉汉剧院

  走进台前幕后 深度感受戏曲魅力

  一出戏上演前,演员们要在后台做哪些准备工作?7月13日,2019年“戏曲夏令营”走进武汉楚剧院,40余位小营员们“深度”感受楚剧魅力。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大早,武汉楚剧院请演员们为小营员展示戏曲身段,秀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飞腿、旋转、空翻……专业演员一出手,小营员们就被 “震住了”。随后,楚剧乐队开始演奏,把孩子们都吸引了过去。琵琶、扬琴、中阮、二胡、锣鼓……乐队老师介绍了每一样乐器的名字和特点,请同学们倾听乐器发出的声音。四唯路小学女生王欣跃感叹:“以前没有见过中阮、扬琴,今天才知道民族乐器有这么多种类,声音也各有特色。”

  走进后台,孩子们一看到精美的戏服、道具,都忍不住发出惊叹。武汉楚剧院老师张雷介绍,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戴的各种冠帽统称“盔头”,分为冠、帽、盔、巾四种,各具特色,如凤冠上有华丽的珍珠装饰,侯帽上缀有粉红色的绒球,武将们戴的荷叶盔用的蓝色绒球,神气极了。

  认识了各种盔头、服装,看演员们化好妆,孩子们迫不及待坐到台下,等着欣赏表演。武汉楚剧院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三出经典折子戏——载歌载舞的《推车赶会》、有精彩武打戏的《三岔口》、有“变花”技巧的《站花墙》。流行于鄂东一带的楚剧,不仅题材广泛,更因为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而备受湖北观众喜爱。这三出戏,孩子们都看得津津有味。演出过后,老师还请小营员们登上舞台,现场学着演了一小段。

  “楚剧原来这么有意思,我很想继续多多学习。”女生谭莉娜说,她的爷爷是一名票友,小时候常跟着爷爷看戏,自己也喜欢上了戏曲。这次参加戏曲夏令营,她又学到了不少戏曲知识,还走进后台看到了以往看不到的一面。

老师教孩子们兰花指和身段表演。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杨枫 摄

  品味乡音乡情 花式传承本土曲艺

  跟着曲艺非遗传承人学说武汉话、黄陂话、沔阳话,感受本土的曲艺文化和方言魅力。7月14日,武汉市2019年戏曲(曲艺)夏令营走进武汉说唱团都市茶座小剧场,近40名小营员和家长一起体验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本土说唱艺术。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话是贬还是褒咧?听罢一曲就知晓。”湖北小曲省级非遗传承人姚俐玲老师一段绘声绘色的开场,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她邀请孩子们上台,结合手指、眼神、动作、台步等方法教大家学唱。现场近40名孩子,但会说几句武汉话的仅有5人,她鼓励小营员们:“虽然大家不会说武汉话,但你们骨子里是能记住这个乡音的,因为你们身处在武汉话的环境,所以请你们大胆地说,多练习就能说得像模像样。”

  姚俐玲介绍,湖北的四大曲种有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渔鼓和湖北道情,这些本土的曲艺都需要用方言来呈现。她先后用武汉话、沔阳话、黄陂话来演绎不同的曲种,又用一段《千古知音》诠释小曲“一人多角,跳进跳出”“千斤韵白四两唱”的特点。

  随后,姚俐玲带着大家学唱一段湖北大鼓,了解黄陂话的特点。“湖北大鼓用黄陂话来说,黄陂话和普通话有蛮大的区别,你们那个‘热’,我们叫做‘rue’;你们那个‘说’,我们叫做‘xue’……”台上的孩子们一边拍掌打节奏一边跟着姚老师练习,有趣的动作和表情,把台下的家长们都逗乐了。

  武昌区棋盘街小学四年级学生彭亦潇说:“之前参加过京剧夏令营,没想到曲艺也这么有意思,还学到了不少方言。虽然我平时不太会说武汉话,但今后会要爸爸妈妈多教我一些。”武汉说唱团团长高青表示,我们将主动走进校园,今年计划开展40场展示、20场讲座,让本土曲艺得到更好的传承。”(武汉文明网综合自长江日报、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