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的拓迹梦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 作者: | 时间: 2020-07-13 | 责编: 信子维

古老文化涵养筑梦“少年”心

陈旭的工作室不大,是上下两层的复式结构,每层大约100平米左右。一层是一个集中了他多年收藏的系列珍稀文物的,小而精致的“博物馆”,各式文物分区有序地构成了一个可以舒适地生活在其中的“家”。在陈旭的介绍下,我们参观了他的经典收藏:山西古钱币系列,金融史系列,晋商系列,古代文献系列,水陆字画系列...;也见到了36亿年前的嵩山石、6000多年前的山西杏花村小口尖底瓮酿酒器具、1500年前的商周铜铸贝币、明洪武年丈量土地的鱼鳞册、清代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记”汇票、户部银行的开年大帐和成立大清银行揍折等等。

 image.png

“我有过博物馆工作经验,在几十年的文物收藏中,就有意收藏精品,形成系列。所以,随便拿出哪一类都是一部由文物构成的历史”,陈旭说;“比如山西钱币和金融票号系列,从第一枚铜贝币开始,到各种货币的使用,到后来出现的金融机构:典当行——当铺——钱铺——钱庄——银号——银局——帐局——印局——汇兑庄——银行,边收藏,边梳理,才发现一部山西金融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中国古典金融史缩影,没有一套完整金融体系的持续支撑,就不可能在清代出现山西商业的大发展”。陈旭边给我们展示他的文物,边介绍山西金融史、晋商史。

“如何给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经得起推敲的历史呢?我就想用文物和史料佐证,写一部中国古典金融史,这是我30年前的梦想”。“要著书就要把书做成文化,是用照片配图好呢?还是有更完美的表现方式”?“我的摄影水平完成个配图,那也会有不一般的效果,反复思考后,我觉得用中国经典的非遗文化——“拓印”技术再现这些史料,是更有文化、更有深度、更具可读性的方式”,陈旭说。

“于是,自1995年开始,就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专家、侯马盟书发掘研究的主领——张颔先生,系统学习‘拓印’技艺,完成了从‘平面拓’到‘全形拓’的全部技艺学习”。“著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让文物活起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意识到,跟上文化兴国的时代潮流,是一个正确的路子,我的‘拓印’技艺可以有用武之地了”。

“想明白后,就把所有整理史料的工作放下来,思考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将不能动的文物变得可视化、艺术化,让它们走向社会,轻松地被人们认知”;“为了实现拓作对文物内涵文化的饱满、深度传达,我在‘全形拓’的基础上,将所拓对象从金石延伸到包括植物、动物等在内的所有物品,并尝试将文字、书法等表现方式与所拓对象完美结合,以此来传达作品趣旨,这就是我独创的全新‘拓迹’艺术表现方式,目前已经创作了涉及7个门类的100多幅作品”。

“出书、拓迹、文物的最后组合,会纳入一个集“文物展览”、“课题研究”、“文创品开发”、“非遗传承基地”、“学校教学基地”、“企业培训基地”、“旅游文化联盟”为一体的,多功能、多效应的文化“展、产、学、研”机构,探索文化产业绿色发展的“中国古典金融文化研究院”的机构,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陈旭虽已退休,但我们分明看到了一颗朝气蓬勃的“少年”心,感受到了古老文物透过他传达出来的生命力量,体会到一个文物藏家、拓迹艺术家、学者,将自己的文化“梦”,真实融入国家整体文化复兴梦后,由内而外,自然迸发的喜悦、希望和脚踏实地朝目标迈进的坚定。

精研深思“拓”出文化的真实力量

image.png

“来,看看我的作品”。“这是一幅长7.5米,宽1.45米的作品,我给它命名‘CHINA-走来’”,陈旭拿起一幅卷轴,边说边在地下展开,我们看到五六个拼接为龙形的车轮滚动在长长的车辙上的图案。“这里边的车轮是我收藏的晋商文物,深深的车辙来自山西固关关口的瓮城石板古道。本想体现晋商长途运输的艰苦,可当我用传统墨拓法,将车辙深为半尺的厚石古道,仔仔细细拓到8米拓纸上的时候,固关长城的这些千年车辙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某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其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晋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车轮和车辙应是中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隐喻,于是,车轮被拼接,呈现为“龙”形,这幅作品被命名为‘CHINA-走来’。写成外语的‘CHINA’,就是给外国人看的,让他们感受一个文明富强的中国是如何从历史中走来的!”

“这一幅作品叫‘日升昌记’”,陈旭打开另一幅作品介绍说,“你们看,这门、这牌匾、门里边的汇票,都是日升昌的原物,汇票边上的篆字记录了日升昌100多年的兴衰史。这幅作品与另一幅‘汇通天下’,是姊妹篇。这两幅作品是为了展示中国金融的诚信,因为中国的金融史最能代表中国的商业文化,最能代表中国人的诚信,我想让‘一带一路’沿线每个国家都了解中国的金融史 、让更多的国家摸着中国人的良心来跟中国人合作”;

“这一幅长5米宽3.5米的《元古宙之波痕石篇》,来自天然形成的25亿年地质年龄的嵩山石。石头上的波浪是海平面涌动自然形成,外形上又像是山丘上的层层梯田。随着梯田的意象,又拓上初春的浅粉、夏天的绿树、秋天的金色和象征收获的农具、冬天的白雪,表达百姓的生活在这亿年的土地上不断地四季更迭之意”;“还有展示人物的,这几幅是中国武术的组合篇”,陈旭给我们展示了以原大人形的各种武术动作为题材的拓迹作品,“这也是为了体现中国文化的”,陈旭说;

“哦,这里有白菜和蝴蝶”,一起来的同事指着旁边未完成的一组作品说,“是啊,植物、昆虫都可以入拓”,陈旭说。“这一组白菜作品起名《八方汇财》,这幅荷叶作品起名《夜深沉》,这一幅向日葵的作品,起名《爱心永恒》,是我准备赠送给太原血液中心,支持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

“再给大家看一幅我近期完成的,长12米,宽3米的巨幅作品,这幅作品,光重量就有30多斤”。在几个人合力下,陈旭将这幅作品缓缓展开,一幅由几十块晋商牌匾构成的作品展现在眼前。整幅作品气势磅礴,很有冲击力,似乎瞬间到了清代商街,那些彰显中国儒雅文化的商业牌匾,传达出一股浓浓的儒商之意。“这幅作品我给它命名为‘鸿儒博商’,一方面实景展示晋商商街印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想展示商人本自具有的改善营商环境、担起家国利益的‘经世济民’的中国‘大商人’形象”。

陈旭说,“深挖文化精髓,用精髓来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历史文物的拓迹表达,就是一种既古老又创新的文化精髓体现,它的说服力具有时空的穿透性,是有真实力量的。我在作品的立意上不会违背文物的深层文化表达”。

“比如这幅晋国青铜鼎的作品”,陈旭找到另一幅作品说,“青铜鼎是山西的青铜文化,文物很珍贵,不能动,怎么让它动起来?把它拓出来,告诉你这是一个鼎,这个没多大意义,要把文化融进来。这个文字是“臧哀伯谏纳郜鼎”,先秦左丘明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是臧哀伯劝告桓公,不要把宋国赠送给我们国家的大鼎,放到自家祠堂里。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把人家赠给国家的鼎放到自家祠堂,还怎么教育自己的国民。类似这样,我们不是赤裸裸地讲反腐败,而是通过这个方式,让大家知道,中国民族的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它就是这样子的,永远都是这样子的,自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子了。我所有的拓迹作品都是以深度文化表现的宗旨来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