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遗产

陈燕琴:针针计较“传”旗袍

来源: 大众日报 | 作者: 从春龙 同尘 | 时间: 2020-09-18 | 责编: 楚丹

在中国旗袍界,有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她的一幅服装设计手稿曾经拍卖了108万元,成为业界传奇;她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做中华旗袍文化讲座上百场;她也曾受邀沿着“一带一路”出访交流20多个国家。她就是旗袍世家第三代传承人烟台旗源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燕琴。

记者见到陈燕琴的时候,她正在安排工作人员为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参会展品进行装箱打包。她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次展会我们围绕‘我’‘我的城’‘我的国’三个层面,通过‘好杏韵’‘那时花开’‘中国好礼’等设计主题,讲述开放包容的烟台城市特质与中国文明进步的美好生活人文风貌。”

除了筹备参展事宜外,陈燕琴也在为上海、杭州、海南、乌镇等地的旗源博物馆等项目落地而忙碌。今年十月,旗源博物馆上海馆项目将会正式启动。

外婆创制“中华旗袍”

“这项技艺来自于家族传承,我的外婆、母亲都是从事旗袍事业的。”陈燕琴告诉记者,外婆宋兰芝自幼失去双亲。1912年,花季的她聆听了孙中山关于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体制,主张人权、平等、实业救国的演讲后,萌发了设计一款女性服装样式来取代清政府颁发的《剃发易服令》中要求汉人穿旗装的想法。经过反复实验,她终于完成了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凸显女性身体曲线的改良旗袍。

1916年,第一件中西合璧的“中华旗袍”诞生了。为了推广这款旗袍,外婆在几个实业家的支持下于当年创办了“旗源·旗袍商号”。

这种新款旗袍,集立领、收腰、斜襟、盘扣、开叉五大核心要素于一身,颠覆了旗人袍服的宽衣大袖,第一次将女性身体曲线之美展现出来,成为新女性的标志,所以她当时遭到了封建思想者们“伤风败俗、不成体统”等非议。  之后,旗袍的手艺又传到母亲宋桂兰手里。受熏陶,陈燕琴很小就喜欢自己在纸上勾画各种衣服的图形,大一些的时候,看到母亲剪裁、熨烫衣服时不小心将衣物损坏,她会提出加刺绣、改款式的建议,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被母亲认为有天赋,四姐妹中唯独选中了她做接班人。

“母亲对旗袍制作技术要求极高,对我进行了近乎严苛的训练,像锁扣眼、钉纽扣等,一公分的长度不多不少只能缝九针而且针脚要求特别整齐。旗袍的脖颈、腰围处剪裁时必须严格按照比例和标准,不能有一点差池。母亲常说一句话‘做人不要斤斤计较,做事要针针计较’。”这种宽广胸怀和严谨认真影响了陈燕琴一辈子。

木板房里开启创业之旅

在母亲的艰苦训练下,陈燕琴不到两个月就基本掌握了服装技术的核心要领与旗袍的文化精髓。

后来,学有所成的陈燕琴,不断将潮流元素渗透进旗袍设计、制作环节中,与母亲宋桂兰的传统制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分歧,在父亲的支持下,倔强的陈燕琴在父亲为她盖的木制板房里,打出了自己的招牌——陈燕琴服装设计社。

陈燕琴告诉记者:“自己创业后,我的设计理念及技术得到了认可,很多人慕名前来找我学艺。我带了好几个培训班。干得多了,也练就了一项绝技,就是不用尺量,我目测就能估出客人的身体尺寸,为她做出一件合身的旗袍。”

1993年,陈燕琴服装设计社迁到了烟台四德街,后期扩大为陈燕琴服装有限公司。随着对中华旗袍文化理解的深入,她开始不满足于自己所学。当时,国内还没有服装设计方面的专业院校,陈燕琴就以函授、游学等方式攻读了《中国服装发展史》《西洋服装发展史》等课程,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如此,她还只身前往潮流前沿香港学习服装设计。随着视野的开阔,她也对中华旗袍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解读,对这一行也愈发热爱。

1999年12月2日,“旗源之梦”时装发布会在第二届国际时装设计师周成功举行,这使陈燕琴在旗袍界名声大振。当时她以“黄河之恋、九十九朵玫瑰、锦绣中华、旗源之梦”四个设计篇章,诠释了旗源对中华文化的解读和对国际时尚舞台的渴望,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陈燕琴还因此获得了“中华旗袍设计皇后”的美誉。

陈燕琴告诉记者,在这场发布会的影响下,影视明星以及四十几个国家的外国使节、参赞及其夫人也纷纷慕名而来,请陈燕琴为他们量身定制中华旗袍以及其他中式服装,“旗源”品牌也迅速在国内外设立了30余家专卖店。

2013年,凭借国际化的视角与民族性的元素,陈燕琴荣获“品牌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致力于旗袍文化挖掘

在“旗源”带着耀眼的光环复出以后,陈燕琴发现,我们五千年文明的衣冠之国,在国际时尚舞台竟然没有一席之地。陈燕琴和“旗源”放慢了发展脚步,把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了中华旗袍文化的挖掘和技术的打磨传承上。

陈燕琴告诉我们,很多人只是知道中华旗袍繁盛于上海,对“京派旗袍”“海派旗袍”与“旗人之袍”略知一二,但如问及中华旗袍的起源,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实“中华旗袍起源于烟台”。烟台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有农渔文化的积淀,有欧美风情的渗透、有共和思想的助推等,包括服装配饰蕾丝花边的繁盛、红帮裁缝的无心插柳,这些都促成中华旗袍在烟台起源。这些年来,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燕琴潜心研究挖掘中华旗袍的历史沿革与人文精神,先后在《中国服饰》《文化月刊》等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中华旗袍起源于烟台”的论述,并接受中央电视台《围炉艺话》《溯源》等栏目专访,从文化上还原了烟台作为中华旗袍起源地的历史,为各大服装院校提供了学术参考的依据。

除此之外,她在全球创意发起了“旗袍会”理念,还先后在烟台建立了“中华旗袍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中华旗袍文化传播基地”,努力在各个层面传承、传播、传递、传扬中华旗袍文化。

2015年,“旗源”参加了在白俄罗斯举办的“中国文化日”,并进行了专场品牌发布与展示。2016年6月,在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东方神韵——中日韩服装展示交流活动”中,“旗源”又以动态和静态结合的方式将烟台的海洋元素呈现在来宾面前。在随后举行的“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颁奖仪式上,陈燕琴特意穿上一件印有烟台美景和中华旗袍起源的服装上台领奖。

“每件古董旗袍都有情感承载”

在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陈燕琴也渐渐理解了母亲复兴“旗源·旗袍商号”,纪念中华旗袍始创者兰芝先生,弘扬中华服饰文化的良苦用心,为此,她历时七年,卖掉两套房产,殚精竭虑打造了全球首家以中华旗袍为主题的体验式博物馆——中华旗袍博物馆。博物馆中还原了陈燕琴外婆当时的“旗源·旗袍商号”。

“馆藏品中,每件古董旗袍都有着不同的情感承载和收藏故事。就拿那件林徽因的旗袍来说,我收藏它的过程就特别曲折。许多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我了解到云南有一个老太太是林徽因远亲的后代,她有一件林徽因当年穿过的旗袍。拜访她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件旗袍,颜色素雅、做工精细。”陈燕琴说,我是林徽因的粉丝,能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到偶像的物品,我激动地眼泪都落了下来,当即提出高价收购这件旗袍,被老太太拒绝。陈燕琴没有放弃,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她不断地从烟台坐飞机前往云南,20多次去看望那位老太太,陪她聊天、干家务,感动了她,最后老太太把这件困难时期曾做过她嫁衣的珍贵纪念无偿捐了出来。

“我的女儿王思琪也是学习服装设计的,今年刚从英国学成归来。”说起女儿,陈燕琴一脸的自豪。“在校期间,她曾独立创意、设计、制作完成了《整形》《无界》等四个系列,得到过国际知名时尚杂志的认同和英国艺术院校负责人的赞赏。她不仅在学校组建了‘旗袍会’宣传咱们中华旗袍文化,还联络了不少对旗袍感兴趣的同学,介绍他们到中国来学习、工作,为我们中华旗袍文化的国际交流做了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