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遗产

119件佛像讲述“相由心生”

来源: 央广网 | 作者: | 时间: 2020-10-30 | 责编: 楚丹

央广网北京10月29日消息 10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4个月。本次展览以山东博兴地区佛像精品为主体,共展出119件(套)博兴地区历年来出土的石雕、金铜、白陶佛造像。

(图为王上造多宝佛像。国家博物馆供图,央广网发。)

据悉,这是继“宅兹中国”“格物匠新”“玉出红山”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个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地方历史文化展览,是山东博兴地区佛造像历史艺术的系统性展示。

(图为冯贰郎造观世音像。国家博物馆供图,央广网发。)

展览分为博善兴佛、金像流辉、金像铭愿三个部分,从造像艺术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铭文内涵来展示博兴地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探讨博兴地区佛造像在北朝时期的演变历程,发掘这一时期佛造像艺术所展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

(图为孔昭俤造弥勒像。国家博物馆供图,央广网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包括了1983年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的94件金铜佛造像。金铜佛造像中,有45件带有铭文,铭文中又有35件具有确切纪年,纪年时代自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隋仁寿三年(603年),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代,长达125年之久。这批金铜佛造像所跨年代之久、纪年序列之清,在区域佛造像中实属罕见,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也为探讨山东地区佛造像的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为疃子造像碑。国家博物馆供图,央广网发。)

据了解,作为中国古代佛造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博兴地区佛造像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造像铭文不仅展示出历史脉络性的连续性,也记录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