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海口市全面实行垃圾分类。一个月来,海口不断加强宣传,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设施设备,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0.17%、减量化效果显著提升,全市垃圾分类氛围浓厚,市民逐渐养成环保绿色的生活习惯。
工作人员演示厨余垃圾处理智能设备的操作。海口日报记者陈长宇摄
垃圾资源化“玩”出新花样
“这机器真好,餐厨垃圾扔进去几个小时就变成有机肥,还没有什么气味。“11月1日,秀英区海悦东方小区居民王阿姨提着厨余垃圾来到小区智能餐厨垃圾降解机旁,用IC卡在感应区刷卡后,把垃圾投放进去。
“面板具有称重功能,会根据重量自动转换成积分存到居民IC卡里。”海悦东方小区物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积分可以到自助兑换机兑换礼品,住户参与热情高涨。
据了解,这是海口首台智能餐厨垃圾降解机——“大胃蛙”,能在6-24小时内有效分解餐厨垃圾,垃圾减量达到95%以上。智能餐厨垃圾降解机可以就地处理厨余垃圾,让垃圾不出小区变废为宝,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餐厨垃圾中的蔬果皮可以做成酵素,67岁的吕琴每天把回收的几十斤坏果子送到白沙门教育环保站。“这些果子可以做成酵素,不仅能清洗衣服上的污渍,还能放在厕所消除异味,用处大得很。”吕琴说,每天辛苦一点把坏了的水果运送过来,非常值得。
废安全帽打造的宇航员、旧饭盒改成的工厂、排水管做成的高铁、热水器盖和抽油烟机壳改造的卫星……在龙华区宝岛花园智能垃圾分类屋旁,用垃圾打造的艺术墙,色彩一暗一明,立意深刻,受到了住户的一致好评。同样“垃”风的还有美兰区和平南街道琼苑广场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长廊,一面用废弃轮胎、键盘、拖鞋等物品打造的“海底世界”,让附近居民感受到美景的同时,也了解了垃圾变废为宝的小诀窍。
资源有效利用是垃圾分类治理目的之一,回收利用率越高,后端处置压力越小,资源浪费也就越少。11月1日,记者从市园林环卫局获悉,目前海口进入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可回收物约1020吨/日,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量约405吨/日,资源化回收利用率约30.17%,比2019年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约15个百分点。
“垃圾分类+”宣传无死角
10月23日,美兰区分类办组织辖区各镇街开展“人口普查+垃圾分类”,在入户开展人口普查登记的同时,挨家挨户地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中。
“人人都是生活垃圾的生产者,做好垃圾治理工作必须全社会动员起来,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大力普及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促使人人成为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宣讲者、拥护者和监督者。”海口市园林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人口普查中创新性地引入垃圾分类宣传,是海口市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具体实践,更是向垃圾“宣战”的决心。
海口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后,琼山区举办“党建引领齐发力垃圾分类我争先”生活垃圾分类宣传集市活动,秀英区青年志愿者通过骑行开展垃圾分类宣传,龙华区开展趣味互动游戏吸引众人前来挑战等活动,全市上下创新“垃圾分类+”模式,广泛开展宣传工作,通过360度无死角宣传,让垃圾分类知识日益深入人心。
为加大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团市委和市志联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嘉年华系列志愿服务活动7场,累计发动68家青年文明号单位在鸭尾溪、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依靠全市志愿服务站点开展宣传180余场,深入海秀镇、海秀街道、海口港社区、东方洋社区、义龙东社区、秀海社区等10余个街道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禁塑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次,累计覆盖影响市民游客5万余名,全市垃圾分类氛围日渐浓厚。
琼山开展垃圾分类宣传集市吸引群众的参与。海口日报记者王程龙摄
加强执法检查开出首张处罚单
10月27日,秀英区检查组检查海港学校内港西小区时,发现存在生活垃圾分类不规范、硬件设施不齐全,现场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0月30日,对港西小区进行回访时,发现仍存在生活垃圾分类不规范、垃圾桶硬件设施不齐全。对此,属地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开出立案处罚单,对物业公司立案处罚4999元,这也是海口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的首张立案处罚单。秀英区环卫局业务室主任蔡赞恒透露,10月1日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以来,秀英区生活垃圾分类检查小组共检查各类场所138家,现场整改78家,下达6个督办文件,对5家场所下达整改通知书。
为推进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连日来,海口成立考核组执法组,重点对物业小区、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执法检查。10月份,龙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出动28人次,执法车3辆,巡查辖区20个小区,开出13宗执法文书。其中,整改通知书9单,约谈4家物业公司。10月1日至10月30日,美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垃圾分类专项整治中,全面排查辖区住宅小区落实垃圾分类容器、标识、宣传、公示等情况,共排查小区385处,下达执法文书39宗。
为促进垃圾分类的良好发展,海口将完善单位和市民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垃圾分类“红黑榜”,表彰分类良好的单位和小区,督促整改分类不彻底的情况,形成垃圾分类有效处理的良好习惯。
环卫工人在凤翔街道大园社区分类收运垃圾。海口日报记者康登淋摄
减量明显取得初步效果
自8月1日试点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各区分别选取自管小区、三无小区、物业小区等不同类型居住小区建设垃圾分类示范点,秀英、龙华、琼山、美兰分别选取储运小区、宝岛花园、鹏盛家园、琼苑广场小区建设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并在东风桥建设厨余垃圾源头减量处理示范点,为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积累了经验。截至目前,建城区4228个公共机构中,4069个已配备分类垃圾桶,配置比例96.2%;已配备4031名垃圾分类督导员,配置比例95.3%,分类投放设施配置基本到位。
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方面,各区环卫企业加大投入,新配置22辆可回收物运输车、5辆有害垃圾运输车、85辆厨余垃圾运输车、1028辆电动垃圾分类收集车;建成有害垃圾暂存点4个,缓解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收运和处置压力;全力推进颜春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项目,预计年底投产发电,建成后日处理垃圾4200吨。
为加大日常监督考核,8月1日起,市园林环卫局组织4名干部带队对各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督查和指导,收集信息,摸清情况。同时,委托第三方进行考核。根据统计,8月1日试点后,9月份生活垃圾处理总量为104280.54吨,同比减少2580.79吨,预计全年焚烧和填埋处理的总量减少2万吨。市园林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海口生活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效果,市民逐步接受并认真执行生活垃圾分类。
由废弃物品与3D彩绘结合打造而成的墙体艺术作品。海口日报记者陈长宇摄
数说四个区垃圾分类
秀英区
全区共758个场所,包括居住小区438个、公共机构225个、相关企业95个,垃圾分类桶配置齐全的场所758个,完成率100%;分类投放设施设备“五有”配置齐全的场所758个,完成率100%。240个干垃圾收集箱改造成可回收垃圾箱,利用社会资金投放可回收智能机器10台,率先健全全区再生资源网点,培养了39名垃圾分类宣传公益讲师。
龙华区
全区公共机构268个,已配备分类垃圾桶的有262个,占97.76%,同时配备分类垃圾桶和督导员的有257个,占95.90%;相关企业114个,已配备分类垃圾桶的有110个,占96.49%,同时配备分类垃圾桶和督导员的有105个,占92.11%;居住区有1015个,已配备分类垃圾桶的有957个,占94.29%,同时配备分类垃圾桶和督导员的有954个,占93.99%。
琼山区
全区需要开展垃圾分类的场所共1020个,基本完成垃圾分类“五规范”标准设置。辖区内共建设智慧垃圾分类屋33座,覆盖户数共16949户,并在全区551个住宅小区推广,取得良好的成效。
美兰区
全区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场所共1722个,截至10月26日,已落实垃圾分类容器、标识、宣传、公示、督导员配置“五规范”和垃圾分类台账。同时,制定《海口市美兰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两年行动方案(2020-2021)》,并建成“一分到底”的全过程分类系统,实现闭环管理。(海口日报记者龙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