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14秒的快手视频里,几块五颜六色的面团在老艺人萧占行手上翻飞,揉、搓、捏,再用小刀点、刻、印,流传于两千多年前的故事昭君出塞就这样在老人的手里“活”了起来。10月30日晚,62岁的萧派面塑创始人萧占行走出小屏幕,登上快手“一千零一夜”晚会的大舞台,与沈腾等一起推广非遗文化。
咸亨年间的老手艺,登上了潮流酷炫的新舞台。于是,小众的非遗技艺,走进大众的文化视野。在每个素人都可以发光的快手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萧占行和他的面塑。当小视频得以大传播,就是越来越多的慕名者不远千里都要跟萧占行拜师学艺,“现在已经有几百个徒弟了”。
若非短视频,若非小屏幕,“养在深闺”的萧派面塑,可能仍是如米苔花。非遗,是五千年文化版图上赓续不绝的美妙之谜、才思之力。它从历史纵深处走来,又往未来辽阔处迈去。它是中华民族骨血里的山水,亦是亿万国人呼吸中的乡愁。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目前的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仅快手上涉及的非遗项目多达989项,比例达72%。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快手上累计出现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共250亿播放量和5亿点赞量,平均每3秒就有一条非遗视频产生。在如水的时光之河中,我们从这些民俗或技艺的传承里,窥见并濡染着国人的大宇宙观、大文化观、大生活观。
萧派面塑是非遗里的浪花一朵,也是文化云锦上的惊鸿一瞥。放眼望去——古琴、京剧、滚灯、口技、苏绣、云锦、侗族大歌、少林功夫……匠心之醇、器物之美,流传千古、惊艳世界。一方面,非遗里有中国故事。其间的智慧与美,是最生动的民族血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非遗里有时代精神。朴素的中国结、写意的木板画、生动的布老虎,在消费文化与潮流文化的加持之下,有了更新鲜的中国叙事与中国表达。
非遗当“潮”,才能遇见最美好的年华。如果非遗只能在博物馆里珍藏、如果非遗只能在历史书上瞻仰,当传统手艺人芳华渐逝,我们如何给子孙后辈讲好“来时路、归去途”?今天,土族阿妈的盘绣,鲜活在年轻人T恤上;传统的扎染工艺,再现于时髦的围巾间;精美的手工地毯,浓缩在精致的杯垫上……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懂得欣赏并热衷传承非遗之美,我们方能骄傲地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非遗不是老古董,非遗当有新生力。在快手平台,在综艺舞台,在广阔天地……当我们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认知和解读非遗,跨界或混搭的高光时刻之下,“遗产”才能化身“财产”、“活态”才能活出“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