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2月8日电题:踏虎觅“花郎” “凿花”技艺高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赵众志、余春生
在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曾经有提篮叫卖彩纸“花样”的“花郎”。他们大多来自湘西州泸溪县的踏虎村,叫卖的各色“花样”不久便会被苗家姑娘绣成苗家人衣物上的美丽“纹饰”。
“踏虎凿花”作品《湘西碾米》 作者:杨桂军
这些“花样”是用刻刀在特制的蜡板上“凿”出来的,因其源于踏虎村,后来便有了很形象的名称——“踏虎凿花”。
“根据可考资料显示,‘踏虎凿花’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过去,因‘花郎’们走来走去、穿村过寨的,所以这项手艺只传男不传女。”“踏虎凿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桂军说,以前踏虎村有一半人是“花郎”,他们靠此谋生。
直到一个叫黄靠天的踏虎村“花郎”出现,“踏虎凿花”才逐渐从“生活”走向“艺术”,而正式的文档记载,也从黄靠天开始。
已故的黄靠天,原名黄明生,苗族,12岁起便开始学习“踏虎凿花”,技艺娴熟精湛。20世纪80年代起,他的一系列作品频频在国际上展出,引起外界关注,自此,“踏虎凿花”这项泸溪县特有的苗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才真正走出深山苗寨,闻名海内外。
2008年,“踏虎凿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杨桂军指导学生创作。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
杨桂军便是黄靠天的亲传弟子。在泸溪县踏虎凿花传习所里,他和弟子们用一把刻刀、一块蜡板、一沓彩纸,传承着这项精美绝伦而又技法复杂的工艺,纸屑纷飞中,一张张精美的“凿花”作品便在刀尖下诞生。
“很多人误认为‘踏虎凿花’是‘剪纸’,但其实并不是。整个工艺流程都是用刻刀完成,而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踏虎凿花”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铁骑介绍,“踏虎凿花”又被称为“不用剪刀的剪纸艺术”。
黄永红在工作室中创作。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
三名女孩子在泸溪县浦市古镇踏虎凿花大师工作室中创作。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
如今,苗寨里已听不到“花郎”的叫卖声,踏虎村的人也不再靠卖“凿花”谋生,曾经的“花郎”成为历史陈迹。而“传男不传女”的古训,也被越来越多的女学员彻底打破。
2009年,泸溪县成立踏虎凿花传习所,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门宝贵的手工艺,当地开展非遗“走进机关、走进校园、走进农村、走进社区”活动,营造出深厚的非遗文化氛围,至今,已传承培训12000余人次,帮助3700多人实现就业新途径,增加了收入。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踏虎凿花”的发源地踏虎村,黄靠天的堂侄孙、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永红正在他自己的一间小小的“工作室”里忙着。
刻刀在垫着蜡板的彩纸上划过,沙沙有声……最终,随着黄永红吹去残留的细碎纸屑,十几只红蓝色的可爱“小老虎”便轻巧地跳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