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中华

北京“接诉即办”服务市民“急难愁盼”——走进12345市民热线中心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2-02-14 | 责编:


12345话务受理大厅里,坐席员正在忙碌地工作。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中国网北京2月13日讯(记者郑亮 伦晓璇)“新年好,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 12345话务受理大厅里,亲切悦耳的声音此起彼伏, 2月12日,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访活动走进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大兴区亦庄镇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媒体记者通过聆听12345“接诉即办”的故事,现场跟听热线、与坐席员交流互动,体验话务受理过程等,深入了解首都北京在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创新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新做法、新发展、新成效。  



    12345话务受理大厅里,坐席员正在忙碌地工作。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全面接诉一号响应 老品牌新内涵

在位于北京经济开发区的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数百名话务员正在忙碌地接听市民来电、回复网民咨询诉求、回访市民。


北京市12345热线已走过34年历史。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据介绍,北京市12345热线起源于1987年的“市长电话”,历经数次调整升级、5次更名,已走过34年历史。从最初的一部固定电话、三名接话员,发展到如今拥有650个座席、1400多名员工的城市治理“中枢线”,建成“一号响应”的“城市服务总客服”,能够提供电话、互联网、政务新媒体等多渠道综合服务,满足不同群体表达意愿的需要。


北京市12345热线已走过34年历史。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5次更名背后,体现出12345伴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适应、提升的过程,折射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这条热线的要求和期盼。


2019年以来,北京建立以12345热线及其网络平台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机制。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2019年以来,北京建立以12345热线及其网络平台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机制,面向广大市民、企业和在京外籍人士提供“7*24小时”不下班服务,百姓只需记住并拨打“12345”一个号码,“急难愁盼”问题就会得到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和及时反馈。


自2019年接诉即办以来, 12345热线共受理群众反映3286万件。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据了解,自2019年接诉即办以来,12345受理总量逐年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三年来,12345热线共受理群众反映3286万件,直接解答1919万件,派单办理1367万件,解决率从53%提升到86%,满意率从65%增长到90%。2021年全年共受理群众反映1485.8万件,同比上升34.59%。


今年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期间,来自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的受理班长刘缓参与了冬奥火炬传递。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开通外语坐席 北京12345的“双奥情”

早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时,为满足国外宾客对奥运信息与城市信息多语言的需求,12345热线就开通了外语坐席,为服务外籍运动员、来京观赛旅游者解决住宿、出行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起,热线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言服务中心建立工作对接与合作,服务语种扩展到英、法、德、俄、西班牙、阿拉伯、日、韩八种常用语言。从今年1月23日起,12345热线外语服务进入冬奥服务状态,语种扩大到21个,新增了捷克、芬兰、哈萨克、荷兰、罗马尼亚等语言,实现冬奥赛会及城市运行的多语言保障。


疫情以来,12345热线持续高位运行,平均每天接到百姓的涉疫来电万余个。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助力涉外防疫 架起“连心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12345热线持续高位运行,平均每天接到百姓的涉疫来电万余个。为方便外籍人士准确获取疫情信息,积极配合防疫工作大局,12345创新工作机制,联合市外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主要面向街道社区防疫工作人员,开通了一条涉外防疫服务专线。

“2020年3月疫情期间,一位葡萄牙籍人士隔离期间出现发热症状,其属地疾控中心向12345热线来电求助。由于葡语不在常规8种外语服务范围内,接到这位葡萄牙人所在社区电话后,热线专门向北京外国语大学协调了一位葡语专业学生志愿者解答,打消了他的疑虑。后来这位葡萄牙籍人士专程给这位学生志愿者回电说‘核酸检测为阴性,非常感谢!’”热线中心副主任冯颖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到。

离开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记者随后来到位于大兴区东北部、12345热线东部2公里处的大兴区亦庄镇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亦庄镇地处大兴与朝阳、通州、经开区四区交界,城市化进程快、人员结构复杂、群众诉求多层多元。为更好地服务群众,亦庄镇结合实际,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研发“亦庄美好家园”数字化社区治理系统,探索“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之路,让亦庄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大兴区亦庄镇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与综治网格中心合属办公,建立了24小时接听、受理、办理群众诉求机制,规范了“接、转、回、批、办、复”群众诉求办理流程,负责全面落实市区两级接诉即办工作部署,调度指挥全镇各单位群众诉求的办理。


亦庄镇镇长缑泽鹏介绍镇“城市大脑”智慧化建设有关情况。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科技赋能 “智慧管家”全时全域守护

亦庄镇镇长缑泽鹏首先介绍了镇“城市大脑”智慧化建设有关情况,随后现场操作演示,与采访团互动,系统展示了“亦庄美好家园”数字社区平台。

“以往发现垃圾桶满冒需要靠物业人员在小区一圈圈巡视,无法及时发现处理,一定程度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自从有了‘亦庄美好家园’系统,一旦垃圾桶满冒或者桶盖没有盖上,系统就能智能报警、自动派单,工作人员就近抢单立即解决,现在管理起来就方便多了,为我们节省了很多人力。”镇长缑泽鹏说,物业管理模式由传统的人工操作变成线上标准化、智能化管理,物业员工由原来被动分配工作变成主动抢单,年终绩效和工作量直接挂钩,服务居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据了解,这套系统致力于成为服务居民的“智慧管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通过后端算法赋能社区现有的前端探头,对危险区域闯入、消防通道占用等高频场景实时预警,帮助物业人员及时处理问题。

居民可以在线提交报修需求、手机缴纳费用,并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进行评价;居委会可针对小区内公共安全隐患和公共设施损坏等问题派单物业,全程督办服务环节,并以此作为物业公司的考评依据。此外,系统内开设“文明积分银行”,调动居民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让“德者有所得”,共建“美好家园”。

“垃圾分类”连上城市大脑

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时尚,真正地推动落地离不开居民积极参与,而促使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亦庄镇不断探索科学管理垃圾分类的新模式。

亦庄镇应用AI智能报警社区治理场景,实时检测垃圾箱装满程度、垃圾满溢程度、垃圾箱外堆放垃圾程度,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应物业负责人、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处理,实现了垃圾分类实时精准管理。

据介绍,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专属二维码,谁垃圾分类做得好、谁做得差,分拣员都能检查。镇里专门开发了小程序,拿着手机随时查,非投放时段投放的生活垃圾将不予积分,进一步促进居民投放习惯的养成,适时开展积分兑换礼品活动,鼓励引导居民长期坚持正确分类。


亦庄镇镇长缑泽鹏通过系统现场连线网格员。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精细网格化服务 解民忧聚民心

“我现在所在位置为鹿海园片区泰河园一里网格……”活动现场,亦庄镇镇长缑泽鹏通过系统连线了网格员,向采访团呈现了镇精细化管理工作。

缑泽鹏介绍,亦庄镇着力打通网格上下联动机制。目前已形成5个片区,22个基本网格、64个单元网格治理格局。目前已包括市容环境、道路交通、房屋土地、公共设施、街面秩序、社会服务类、施工管理、突发事件、宣传广告、园林绿化等共计12大类、207小类服务内容。每个网格中配备3名专职网格员,网格内包片干部、执法队伍、社区、物业、党员志愿者等N项资源人力全部编组下沉,形成“全科网格”多项职能捆绑,“统一管理、全面统筹、社区引领、网格执行”的服务管理体系。

此外,亦庄镇还不断延展网格服务内容。通过民情“亦”站、亦庄e城微信留言、“随手拍”等方式持续汇集民意畅通诉求渠道,并将诉求分别纳入政府折子和“民心微实事”,急、小诉求即时纳入“接诉即办”体系办理。通过“治理内容大家提、治理方式大家议、治理方案大家定”的形式,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共建共治共享,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