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为了纪念我30年前为改革先锋原江苏省政协常委、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著文发表在《新华日报》的评论文章《改革需要保护出头鸟》,我重拿起尘封多年的笔墨,将《改革需要保护出头鸟》一文以书法作品形式进行了装裱,准备择机亲自当面呈送给他,以此纪念庆贺秦振华获得中国改革功勋奖章、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并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外还获评“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更是纪念我的拙文经受住了30年的风风雨雨的考验,正像去年和秦振华聊天时他讲的那样我俩都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他是名副其实盛名远播的改革开放践行者实干家,我只不过是曾经为改革先锋鼓与呼的小记者。
秦振华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推动张家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秦振华不仅是“张家港精神”的创始人,更是“张家港精神”率先示范的实践者被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
1993年秋,国务院六号文件下发,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和经济调整。宏观调控一来,很多地方乱了阵脚,不少人慌了神,认为中央要踩“急刹车”,收紧银根开始整顿了。有的人认为秦振华之前太冒进,犯错误了。在省里开会,秦振华注意到,有些人眼睛已经不看他了,话也不跟他讲了。
当时,江苏召开贯彻落实会议,传达中央宏观调控精神。上级领导很谨慎,要求县级领导只能在120人的骨干班子小范围内传达调控精神。但秦振华回到张家港后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大会,旗帜鲜明地表态,宏观调控又是一次发展的极佳机遇,机遇面前不能犹豫,患得患失。
在大会上,秦振华公开讲:“不管东南西北风,咬住发展不动摇,如果谁畏难畏缩不发展,我就撤谁职。”
话虽这么说,但在外人看来,秦振华当时面对的问题确实很棘手。此前,张家港速度已经备受争议。遇到这个关口,外界更是谣言四起,有人举报张家港违反国家宏观调控,乱借钱、乱拆建、乱铺摊子,很多人认为秦振华出了大问题,“要被抓起来了”。
“可以说,当时是把‘官帽子拎在手里干,我长期处于风口浪尖,我是滚钉板出来的”说到这里秦振华握紧了拳头。
那时候真的不怕被罢官?我问。“没有怕不怕的问题,是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怕,我的时间都要去想发展,抢发展,根本不在想官帽子掉不掉的问题。”秦振华说,“我经常讲,没有什么级不级,搞不上去才着急。勇当改革者,不当太平官,这是我的一贯立场。”为了强调这一点,秦振华用指关节“笃笃笃”敲击着桌面,随后补充说,“但是有一条,我没有私心,我不为我自己,无私无畏嘛。”
恰在此时,上海某报刊登了一篇对张家港含沙射影非议秦振华的文章,发表了很多不实之词,一时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正本清源,弘扬正义,本人在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和核实后写就了评论文章《改革需要保护出头鸟》,原文如下: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一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先进典型,他们走在改革的前列,成绩突出,引人注目,受到了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是,“枪打出头鸟”的现象在社会上还颇为多见,因带头改革而招致非议乃遭受打击的事,仍时有发生。
苏南有个县级市,近几年来,锐意改革,成绩瞩目,跨入了“中国百强县”的前列,该市因此出了名,但却也受到种种非议,说是成绩有假,并被冠以“浮夸风”、“泡沫经济”等不实之词,一时弄得沸沸扬扬,是非难辨。幸亏上级领导部门明察秋毫,及时澄清了是非,并明确表示要保护这样的“出头鸟”,该市才得以正名。否则,真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呼唤人们奋起,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不甘人后、你追我赶的生气蓬勃的局面,这情景跟“大锅饭”时代那种无所作为的状态相比,是很大的进步。
令人遗憾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那种大汗淋漓的干吃不消,可又不甘寂寞。于是抓住改革中的某些枝节问题,评头评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故意贬低,直至使“出头鸟”不敢出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出头鸟”就没有先进和改革,保护“出头鸟”就是保护先进、保护改革。这样的“保护”者越多,我们的改革越有希望”。文章刊登在1993年10月26日的《新华日报》,这时距离秦振华担任市委书记还不到两年,文章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当时的家乡父母官张家港市市委书记秦振华在全市二干会三干会上宣读了这篇文章,一时间这期的《新华日报》在家乡仿佛成了洛阳纸贵,许多机关干部都纷纷争相传阅,张家港市报的总编辑章艺欣说我扔了个原子弹,宣传部的卢润良部长说要把这张报纸永久收藏到博物馆,影响之大是本人始料不及的,而后在当年的《新华日报》当月好稿、年度好稿大赛中分获了一等奖和二等奖,我在次年的六月拿到了获奖荣誉证书。“其实当时我的压力也很大,我也面临各方面的质疑还有各种各样的审查,但我问心无愧,我相信党会给我一个客观公正的说法”,秦振华对我如是说。“你当时肯定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为家乡鼓与呼为我仗义执言吧”,秦振华认真而又关心地问我,我笑了笑,当时秦振华以为我是《新华日报》的评论员,但他更没想到的是我还是土生土长的张家港人,直到今天他才知道真相,见到我这个真人。近30年过去了,在2021年八月的今天,我俩重提此事,只是想说明一点:秦振华这位改革先锋和我的《改革需要保护出头鸟》一文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他带领家乡人民一路从胜利走向胜利,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我只不过肩负起了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那就是“铁肩担道义,勤笔著文章”,我爱家乡,我爱美丽的张家港,我敬佩让张家港改天换地的秦振华,我以我血荐轩辕。事实上,写这篇文章时我也冒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和压力,弄不好要犯方向性错误,这也就是署名时本人作了处理,是以一个普通读者在《读者中来》版面发表观点,体现和报社无关,而没在报纸的头版(当时完全可以)以言论稿(报纸的旗帜灵魂)刊登,当时的责任编辑向东老师已将此文排在了头版,发稿单已签,准备送印了,后来社领导权宜再三,还是撤换它版,向东老师把作废的发稿单给了我,说让我做个纪念吧(可惜几经辗转搬家已经遗失),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其实,秦振华心里是有底的。这个底在于,他吃准了中央加快改革发展的政策。之后,中央和省里的调查组先后来到了张家港。调查组得出结论:项目都是好的,借钱的来龙去脉都很清楚。很快,张家港获得了中央和省委的肯定,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正面典型。
如今,但凡有人问起“张家港精神”是怎么产生的。秦振华总会笑着开玩笑:“被‘查’出来的。”
回头来看,正是张家港喊出“三超一争”口号,开启了张家港从苏南“边角料”蝶变成为全国“明星城”的关键一步,也是激活苏南县域经济的一池春水的关键一招。1993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苏州跃起六只虎》:“一虎呼啸,群虎出山。张家港的挑战,不但使常熟、吴江和昆山感到了紧迫,连吴县和太仓也坐不住了。苏州大地,变成了‘六虎’争雄的角逐场。5年后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受《经济日报》陈道馥主编委托,让我组几篇张家港的稿子,写写张家港的掌舵人秦振华和他的“水手”们是如何开启张家港这艘巨轮的,当时我在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供职,同为党报同僚,我当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好这次组稿任务。如何写出秦振华和张家港的特色,本人作了一番思索,和朋友缪克一起写就了这组稿子,稿子于1997年3月第143期发表,特别是《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辉煌》,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恰逢秦振华南方考察,国内号称发行量最大的媒体《南方周末》第一时间(1997年5月30日)给予了转载,而后《报刊文摘》等国内主流媒体都纷纷给予了全文或节选转载,现在看来与其说是我们的文章写得好,倒不如说沾了秦振华的光,是他的传奇故事博得了广大媒体的关注,2012年,江苏著名老作家庞瑞根先生为秦振华写了一部报告文学,书名叫《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距离我上次写的《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辉煌》(原文标题为《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辉煌》,主编将一座改为了一个)已过去了15年,标题就比我的少了“的辉煌”三个字,庞老师大学毕业时本人还没出生,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知名作家,做过《雨花》杂志副主编,是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创联室主任,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著作等身,作品逾千万字,《早年周恩来》就出自他手,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现在百度上还能同时搜到我们不同时期各自发表的《一个人和一座城的辉煌》和《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我和秦书记开玩笑说,其实文章标题《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我比庞老师早了15年、他情不自禁的拍了拍我的肩膀,让我一定要和庞老师取得联系,这对我创作《姑苏情》电视剧肯定有帮助。我表示了赞同。
图为作者本人在采访秦振华
其实我这次见他是为电视剧《姑苏情》而来,作为编剧,剧中有大量描写他和张家港的镜头,我需要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之外,更主要的是想把振华精神、张家港精神以浓重庄严的笔墨写进40集电视剧《姑苏情》,成为继《改革需要保护出头鸟》《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辉煌》两部作品后的加长版升级版顶级版。《姑苏情》剧本出来后,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和省广电局的大力支持,2021年三月,省委宣传部和省广电局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新江苏”电视剧创作培训和采风活动把我们的剧本列入本土特色题材重点项目,安排我们走村下厂体验生活,让剧本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苏州市委宣传部也给了我们创作上的大力支持,为我们发了“关于支持创作和拍摄《姑苏情》《爱有承诺》电视剧的函”,使我们的剧本创作得以顺利进行。目前剧本已完稿,拟五一前后在南京召开剧本研讨会,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使剧本成为乡村振兴题材的经典作品。
图为作者本人和俞兴德老省长在一起
今年春节前夕在南京和几位老领导聚会,他们中有张家港籍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包国新(我在做苏南记者站站长时曾挂靠他主政的苏州市经委)、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原东部战区副参谋长郭玉军将军、武警司令顾惠琪将军、南京军区编导主任吴国平文职将军、在张家港任过职后担任省检察院检察长的周振华先生和张家港籍担任过四任大学校长的王德明书记、著名军旅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诗人,原解放军军事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兼《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主编刘恒志教授,我和他们简单提了了剧本的事情。
在和章剑华主席交流时,他回忆起了秦振华与他谈“张家港精神”。
那是1991年底,苏州市委书记王敏生来向沈达人书记汇报工作,其中谈到张家港市委书记的人选问题。按照民意和政绩考量,时任张家港市委副书记的秦振华同志接任一把手是没有问题的,但他那年已经56岁了,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县级班子一把手一般到57岁就要退下来了。能不能让秦振华来接任,有不同意见,王书记也吃不准,就向沈书记请示,沈书记没有当即答复,而是说要去张家港看一看。
几天后,沈书记带着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到张家港调研。王敏生书记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通知在广州招商的秦振华赶回来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秦振华同志第二个发言,他说:“谢谢!我今天第一次能向省委书记和省里其他领导面对面地汇报,非常激动。我是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兼任杨舍镇党委书记,主要工作还是在镇里,所以我重点讲讲杨舍镇这几年的情况。”
接着,他详细介绍了杨舍镇改革发展的思路与取得的成绩,还讲了目前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最后他坦率地说:“总之,我深切的体会是,现在在下面做事的人受气,这种情况不改变,对多方不利。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给下面松绑和鼓劲。”
沈书记听着秦振华的发言连连点头,并不时地作记录。当晚,沈书记还约请苏州市和张家港市有关领导分别谈话,征询意见。那次调研后不久,省委就同意了苏州市委的意见,“破格”提拔秦振华同志为张家港市委书记。
图为作者本人和黄建秘书长在一起
担任市委书记后,秦振华同志每到省里办事或开会,总会通过我约见沈书记,汇报市里的改革和工作情况。有一次,他来见沈书记,正好沈书记在与其他人谈话,我就请他先在会客室里坐一会儿。我给他倒了杯水,陪他聊天。他告诉我,这次来想麻烦沈书记一件事,帮我们市里题个词。我问他什么内容?他说,我们市里根据多年来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四句话,准备确定为张家港精神。
我们正谈着,沈书记过来了,热情地对秦振华说:“我们就在这里谈吧。”
秦振华扼要汇报工作后,接着就谈起张家港精神,他解释道,以前在杨舍镇工作时,我曾经提过几句口号,有人称之为“振华精神”,我觉得不妥。到市里当书记后,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这样四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对此有人有点不同意见,认为负重奋进、自加压力这两句不太确切,要推敲,所以我要听听沈书记您的意见。 ”
沈书记让秦振华把这四句话重复了一遍,然后说:“负重是客观情况,加压是主观意志,我看是可以的。“听沈书记这么一说,秦振华振奋起来,高兴地说:“有您这句话,就这么定了。不过,沈书记,我还有一个请求,能否请您帮我把张家港精神题写一下?”沈书记欣然答应了。
三年后,也就是1995年,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在张家港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从此“张家港精神”走向全国,享誉神州。
在这里还偶遇了原省委副秘书长黄健,当年他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当司长时曾随袁木(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党组书记)一起赴张家港调查秦振华的所谓问题(那时秦振华曾饱受争议),调查组得出的结论就是日后让张家港获得了中央和省委的肯定,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正面典型,用秦振华的玩笑话说就是:张家港精神是被‘查’出来的。在宁期间我又意外邂逅了原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俞兴德。去年4月我在盐城采风曾和原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不期而遇,并采写了《千树万树梨花开 突然想到佳富来》一文发在新华号,,这次和俞老聊天才知道他和韩部长也曾经是同为农业条线的领导,我在农村杂志做副总编时曾一直跑农业口,写下了大量农村报道,如今备案的电视剧本也是农村题材,俞老对秦振华也很了解,不免对农业专家出身的俞老多了份亲近感,还有再聊到曾在江苏做过省长的季允石也曾是我的采访对象,当年我也赠送了我的纪实画册以致纪念,从俞老口中知道了他的许多近况,我俩不禁感慨万分。2003年俞老正式从一线岗位中退了下来,但是他却并没有去忘记为人民服务,反而是又担任了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低调地为江苏人民从事着慈善事业,一直免费做慈善义工。我想找机会单独和俞老汇报剧本情况,开剧本研讨会时一定邀俞老参加。祝俞老健康快乐!(马振兴)
中为章剑华主席、右一为刘恒志老师、右二为郭玉军将军、左二为吴国平老师、左一作者为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