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点击文明 文明江西

烟的重量

来源: 中国网文明中华 | 作者: 吴谷 | 时间: 2022-05-24 | 责编: 姜颖

中国网文明中华讯“烟,火气也。……堵塞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火之气。”

据此解释,烟应为气,它是没重量的。今天我所表述的烟之重量,那是我在江西永新烟阁乡所听到和所遇到的几件事,件件与烟有关,件件都似重锤,锤锤砸在我心尖尖上。

那年,我为写黄竹岭的那条红色古道来到烟阁乡。进乡前我就对该乡的历史作了一番调查。就该乡的地名“烟阁”两字,便深深地吸引了我。据族谱載;南唐(公元990—994)年有位叫吴皙的主薄,他受命从九江携母子全家来到永新上任。此人官不大,但守法廉,扬正气。讲诚信、办实事。九江是个常年发大水的地方,他自小丧父,母携他兄弟三人相依为命苦渡时日。谁料屋漏更遭连夜雨,在一次大洪灾中,全家惨遭大难片瓦无存。后是下游一个村的乡民将他一家救下,并予以接济安生。吴皙中举后,母不忘乡亲大恩大德,教导他要以民为母,尽孝尽善。吴皙唯母命是从,所任一处爱民如子。到永新上任后,他多次深入各乡村体察民情。一日晓行至烟阁“贵冈埠”时,见一村将午无烟,遂问其故。知该村无米以对。吴皙心痛不已。速将大米运村按口给粮。不几日,他再次来到该地,遂在山坡处建一高阁,名曰“环景楼”。随即将母亲及家人全迁“环景楼”下的水尾村。此后每日东方初白,便登阁望烟之有无,发现哪村无烟则给米进户。据載;其一生供米二十万石。皙殁后,着其子留于永新继父衣钵,当地百姓为记皙之爱民仗义,呼其阁为“望烟阁”。因阁冈流声云,也称烟冈,烟阁由此而得名。

登阁望烟,善救黎民,这烟重否?

前几年,我又一次到了烟阁。

这次很不幸运,刚进万年山区的当晚就扑天盖地地下了整整一个晚上的大雪。山道上结满了冰霜。但我决意步行进山。当我艰难地行进在山道时,猛发现路的前头一个瘦弱的身影也在雪道上吃力地走着。我紧赶几步,一看,原来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只见她肩上扛着油米和新鲜蔬菜。我好奇地问她:“你这么早进山,扛这么多东西给谁吃呀?”她只顾朝前走,应了我一句:给爷爷。

“爷爷?你是给守山大叔送粮?”

“是呀,下大雪了,他腿脚不方便,我要为他准备一个礼拜的粮食哩。”

我知道守山大叔是个孤寡老人;“你是?……”

“我是爷爷前些年收养的孤儿。”

在红色古道上守山的大叔我了解一些,他是一个红军的后代,当年他的父亲就是在这条古道上跟随贺敏学将一门大炮扛上黄洋界的。小女孩告诉我:当年红军缴获了敌人一门火砲,就隱藏在我们山下的黄竹岭村。黄洋界保卫战一打响,敌军围困万千重,形势十分危急,山上红军就是通过递步哨在山头上放烟火报的警。暴动队见到递步哨山头的报警烽烟,贺敏学便率领十几个暴动队员火速扛砲增援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炮就是敏学爷爷他们扛上黄洋界的那门炮哩。

登高望烟,敌军宵遁,这烟重否?

老人为感恩红军,感恩这条让穷人得翻身的红色古道,他利用守山的职务,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里,保证了这条红色古道的血脉暢通和传承。

今天,在当时一无电话二无网络的情况下,小女孩只得在每天早中晚开饭时间,站在山坡上看爷爷的守山棚上空是否冒出了炊烟?这举动,真像当年的吴晢“登阁望烟,普救乡民”啊!小女孩告诉我说;他和爷爷有个约定;若守山棚上空一日三餐正常出现了炊烟,就证明爷爷还有粮。若一天只见一次冒烟,那就证明爷爷在节粮少顿了。

登高望烟,运粮济生,这烟重否?

在全乡脱贫后的新农村建设高潮中,我又一次来到了烟阁乡。

一进乡政府大门就见年轻的党委书记和年轻的女乡长,在对一拨人分配任务。

看行头,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同志都是从医院、医疗室抽调上来的医生。他们受命到所辖村子进行紧急防疫、抗疫。

我开玩笑地对书记说:“现代化了,烟阁看来要改地名,再也不要与“烟”为伍了。”

“不,”书记很干脆地回答我说:“烟阁两字不但不能丢啊,我们党委和政府正动员社会力量重建‘望烟阁’呢。”

重建“望烟阁”?……

我沉默了半天,猛悟:他们是在传承中华民族大孝大善的传统美德呀。

登高望烟,美德永传,这烟重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