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遗产

捡起老手艺 挥别大上海——安徽阜阳颍淮区面塑非遗文化传承人高光彪

来源: 中国网文明中华 | 作者: 潘书培 李芳 | 时间: 2022-05-30 | 责编: 姜颖

中国网文明中华讯 今年50岁刚出头的高光彪,身材魁梧,目光有神,不善言辞,神态安然。初次见他,根本想象不到他是一位企业成功人士,更不会把他与雕塑家联系起来。但凡知道他生活经历的人,一定会为他的励志故事所折服。3年前,他关闭上海正在经营的公司,毅然回到家乡,在颍泉区境内的富安路租房搞面塑艺术。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工作室里,靠东西两边的玻璃柜里,摆放着高光彪近几年的面塑作品,既有历史人物,也有近代名人,从人物造型到服饰颜色,再到人物表情,无不生动凝重,栩栩如生。但谁能知道20多年前,他还是一位在上海做过裁缝学徒的农村青年。

2020年3月,高光彪关闭了生意比较红火的上海服装工厂回到阜阳,年过半百事业有成的他,以后将潜下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他多年前就有的愿望。回到阜阳的高光彪,租房以自己的名字为工作室命名,就在这里开始了他面塑制作的生活。有人说他工厂办得好好的,放着钱不挣,却要搞什么面塑,这东西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钱花?高光彪说,世上有挣不完的钱,但面塑弄不好就会失传。面塑要有传承人,老手艺,不能丢。既然下决心回乡搞面塑,那就静下心来学习。在回到家乡的这些日子里,有时间为自己充电,他大量阅读雕塑方面的理论书籍及雕塑家作品,为自己的面塑作品构思做铺垫。

高光彪的面塑作品功底深厚,个性张扬,造型别致,多以人物为主。其最大特点是面塑艺术与木雕工艺的完美组合,使他的作品显得厚重与苍劲,夸张而不失真,细腻而不琐碎。他作品的艺术魅力来自哪里?与他虚心好学,广交文化界名人,在他们的指导下累积的经验,尤其是到广州拜国家级非遗面塑大师萧占行学习,他的面塑技术更加扎实,艺术化更强烈,作品更具感染力。他在自己的面塑工作室里,耗费一个多月时间,创作出第一件作品《六一居士—欧阳修》,人物神态凝重,活脱自然,维妙维肖。时间充足了,创作欲特别强的高光彪,接连又创作《相声泰斗—马三立》、戏剧界名旦梅兰芳、美术界国画大师齐白石等近代名人和历史名著《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等30多件作品,阜阳历史文化人物姜子牙的面塑作品正在精心创作中。高光彪的面塑工作室很快引起了当地媒体人的关注,《安徽日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以及新华网、中安在线,安青网等,大篇幅、多视角介绍了高光彪的面塑艺术。《抗金英雄—刘锜》作品,将参加上海长三角博览会展出。今年3月,经申报,被批准为颍淮面塑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须知,高光彪还是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员,阜阳市太极拳协会会员,2021年,评选为“颍泉好人”。

出生在颍泉区闻集镇苏屯村李老庄的高光彪,小时候受古会面塑艺人影响,在他年幼的心里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习武强身,初中毕业那年被父亲送进当地一家有影响的武校学习,毕业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他在家种地,却又过早完婚。也许熬不住清贫生活,他就跟一位同学打工来到江苏靖江,给人帮工一年,没有拿到工钱,之后就在上海开办了一家武馆。在大上海办武馆谈何容易?武馆办不下去了,又到一处建筑工地干小工,之后跟一位裁缝师傅做学徒。学技术不难,但学徒的日子很艰难。除了吃、住,师傅不发工钱,一双鞋还是从家里出来穿了两年多,破了也舍不得扔掉。夏天,鞋子捂脚,汗臭难闻,没钱买凉鞋,从垃圾堆里捡别人扔掉的凉鞋穿。几年春节都没有回家的高光彪,学徒第二年的春节,师傅给他买了张火车票,又塞给他60元钱,让他回家跟家人好好过一个团圆年。手里攥着钱,5年没回家,打工出门时穿的啥,回家还穿着那身衣裳,舍不得给自己添一丝一缕,只给女儿买了一包糖。车到阜阳,又遇大雪,冻得瑟瑟发抖的高光彪,到了苏屯,白天不敢回家,等夜深街上没人,他才一个人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往家挪,回到家见到老婆孩子,高光彪对老婆说,我都不敢见你和孩子,在外没有挣到钱。老婆说,挣再多的钱,都不如我们在一起过团圆年。

师傅人厚道,学徒出师后,师傅让他自己开店,还帮他找了一间月租金350元7平方的店铺。这时,他给自己定了人生目标,一定要在上海有属于自己的住房,还要有车有公司。店铺小,租金高,真要自己经营,困难不少。连剪刀、缝纫机以及制衣的台板都和别人借,一碗豆油拌面条吃了一个多月,连房租都交不起。上海人对外乡人不薄,邻居见他太节省,连热水都不烧,就坚持每天给他送开水。这时,妻子也来到上海,与他一起经营服装加工店铺。在夫妻共同努力下,生意一天天好起来。还请了个帮手。后来,他又换了个大一点的店铺,扩大了经营范围。拼搏成就梦想,知识改变命运。1999年,在别人的帮助下,他进入上海东华大学,进修高级服装设计,学成归来,在上海一家外资服装公司做设计,由于他设计的旗袍款式新颖,香港著名演员宫雪花聘他为专门的服装设计师。一年后,在公司董事长吴子明的帮助下,他在上海买了第一套住房。第二年,上海房价猛涨,他瞄准行情开始炒房。当上海出台房子限购政策后,他“急刹车”创办服装厂,自己设计,自找销路,把自己的服装品牌广告做到了全国27家电视台,厂里多达百余名工人,生意好到常常是产品还没有做出来,就有人提前订货。工厂关闭后,还有好多客户打来电话,要求与他合作。

在高光彪的面塑工作室里,除了工作台就是书橱和摆满面塑作品的玻璃柜。他不光制作面塑,还经常出去转转,捡些树根回来进行雕刻,变废为宝,使之成为面塑作品的底座。有人问他啥时候学会了面塑,他就把自己从事面塑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开裁缝店时,曾认识了雕塑家解建陵,第一件作品《小鹿》就是在解建陵指导下完成的,惊讶于他艺术的天赋,解老师决定免费收他学雕塑。后来,又遇见了雕塑家段墨林,在他的鼓励下,有了资本又热爱雕刻艺术的高光彪在浦东新场古镇开办了雕塑工作室。在新场他又认识了浦东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龙平大师,传授他雕刻技术,让他的木雕作品有了进步,从此更加坚定了他在雕刻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现在回忆起在上海的那些日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那个每天为他送开水的邻居,待别人心比开水滚烫;读书求学没钱,愿意借7000块钱给他,又骑车带他去学校缴费的彭菊山,为他的成功铺路;还有他最初开店愿与他一起度过难关的帮工小董,帮他在上海实现有住房梦想的公司董事长以及在雕塑艺术上对他有过指导的老师......高光彪常说:“我在上海的发展,全靠上海人的热情帮助,每遇生活有困难,他们都慷慨相助,不讲回报。虽然我回来了,但是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依然联系不断”。

高光彪是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今年3月,当阜阳出现散发疫情时,他通过颍泉区文联加入志愿者队伍,为被隔离对象服务,每天穿着厚重的隔离服,进行楼道消毒,送饭等工作。他这样说,当年我困难的时候,别人伸手帮助,现在,疫情时期,政府有了暂时困难,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应该为大家庭排忧解难。

上海疫情期间,他的好友彭菊山、董事长吴子明多次跟他打电话视频时说,等疫情全面清零,一定邀他再来上海,共叙3年离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