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绿色转型演绎蝶变之路

来源: 中国网文明中华 | 作者: 白杨 | 时间: 2022-09-23 | 责编: 姜颖

嘉陵江

中国网文明中华讯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的代王山和齐寿山,流经陇南市两当县和徽县;白龙江,发源于甘肃与四川交界的郎木寺,自源头向东南一路穿越高山峡谷,在四川广元市境内两江汇合。两条河流虽然在甘肃境内各自奔腾几百里不曾谋面,但却心有灵犀,遥相呼应,成为孕育甘肃南部工业的摇篮。

碧口镇的昔日与今生

九月的碧口镇,秋高气爽,碧水蓝天。清澈的白龙江似一条明净的玉带从碧口穿过,沿江而建的滨江公园,各类热带植物娇姿百态,琳琅满目。居民们信步漫游、欢歌起舞。走过碧口,犹如穿越一条七彩的画廊。

碧口,是甘肃最南端的一个美丽小镇,那里,曾是甘陕川最繁忙的水旱码头,一度被称为“小上海”。简单的一个别称,足见碧口昔日的热闹与繁华。

碧口之所以繁华,最早源于两大资源,硅铁和沙金。20年前,那里还聚集着13家硅铁冶炼厂。远远几公里,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厂区里冒出来的团团黑烟,给碧口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大唐碧口电厂的库区大坝距离碧口镇仅一公里,库区里的水清澈透底,流过碧口镇,就变得灰黑浑浊。

白龙江上的“繁忙场景”也毫不逊色,几十条淘金船在碧口镇到中庙乡十多公里的江面上日夜轰鸣,河道被挖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当时,文县9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碧口。一个小小的碧口镇,撑起了文县经济的半壁江山。那个年代,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是维持地方财政运转的唯一出路。

2005年9月1日,《陇上江南今何在甘肃四大名镇之一遭严重污染》的文章刨开了碧口隐藏已久的内伤,89名青年体检,只有1人身体合格。文章中详尽剖析了碧口镇遭受污染的现状和根源。

如何将碧口镇从污染的漩涡里拖出来,成了当地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最后,有领导直接拍了桌子表示,必须以“壮士断腕”的精神,立即关停所有污染企业,坚决制止一切乱采乱挖。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还老百姓一方绿水青山。也就从那时起,大山深处的云雾绿茶,让碧口古镇再次扬名。

2002年,碧口镇引进茶叶新品种“龙井43号”,从此,碧口茶叶摆脱了之前低品质种植加工的历史。现如今,出产自文县碧口的“明前茶”,每公斤售价高达4000元以上。

采茶

目前,文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7.9万余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5.8万亩,12个贫困村8000多户农户通过茶产业脱贫致富。

抢抓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创建的契机,近年来,碧口镇以石龙沟特色产业和文旅发展为双核,以观光体验和生态康养为方向,通过完善休闲基础设施、打造观光体验片带、开发旅游附加产品,坚持走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拓展茶叶产业外延。在流域中心位置水蒿坪村建设区域性集散中心,为观光体验提供信息等综合服务;在水蒿坪村唐家山、马家山龙池坪、磨河坝吊家楼等片区实施房屋改造,打造茶香木屋、建设禅茶书院、茶叶博物馆等,开展住宿、餐饮、休闲接待服务;依托沟内奇特的自然景观,打造龙潭景观、龙眼奇境、龙池嫣韵等一批网红打卡地;依托景观结点和茶园布局,修建百壶园、龙池喊泉、茶山步道、凉亭阁楼等设施,将石龙沟打造成甘陕川交汇地带农旅融合综合示范园。

“那个时候人们普遍担心,关停硅铁厂,赶走掘金船,肯定会砸破百姓的饭碗,整垮文县的经济。”亲眼见证了碧口巨变的刘老汉感慨万千,“真是不敢相信,一变则百变,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山更绿了,大家的日子更富裕、更幸福了。还经常有外地人携家带口来碧口玩,一住就是好几天。”

“天然矿”与“生态矿”的历史对决 

和文县碧口镇一样,大部分以矿而生、以矿而富的地方,都要经历环境污染的阵痛期,成县也不例外。

据悉,早在清朝年间,成县就有人开矿。20多年前,随着930万吨铅锌金属量的探明,成县、徽县、西和县一度跻身全国第二大铅锌基地。自那以后,铅锌资源的开发成了成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围绕铅锌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壮大的有色金属工业也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

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最终还是要让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植被遭到破坏,水源遭受污染,垃圾堆成山,泥石流频发。2008年徽县水阳血铅中毒事件,2010年成县黄渚暴洪灾害,2015年西和县锑矿尾砂泄漏,都是无序开采引发恶果的铁证,这也为后来资源转型、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敲响了警钟。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县把核桃产业作为资源转型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核桃产业,再造一个永续利用的绿色‘铅锌矿’”的发展思路。于是,成县陆续关停了多家小型采矿企业,整合了多处矿山资源,全面推广科技先行、清洁开采,将之前乱排乱放的采矿废水回流到井下集水池,通过潜水泵将其送入井上沉淀池,经沉淀后的澄清水通过管道流入井下,供井下作业循环使用。

此外,从国内外引进的80多个优良核桃品种中,优选了日本的清香、美国的强特勒、中国山东的香玲、辽宁的辽核4号、中国林科院的中林1号、成县当地品种选育的陇南15、陇南755等7个适宜全县不同地类发展的核桃主栽品种,建成良种采穗圃、品种科技示范园、丰产示范园1.5万多亩。结合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项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流域推进,规模化发展,强力扩张核桃基地,使全县核桃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核桃园里笑开颜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51万亩、1100万株的核桃基地,形成了11条万亩核桃林带和34个示范园,达到户均200株、人均50株以上的规模。

成县还以龙头带基地、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促营销,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建成陇东南最大的核桃产品交易中心。创建了核桃科技服务中心和大路沟核桃科技示范园,有18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核桃品种研发和技术推广,17个乡镇都有核桃技术服务队,全县已培养乡土核桃技术员200多人,还有23家电商企业和10多家收购大户负责核桃产品营销,也建成了以九源、华龙、宏远为龙头的初加工企业,目前基本形成了研发、推广、种植、管理、销售、初加工的核桃产业体系。

据核桃产业权威人士初步估算,待11万株核桃全部挂果,其年产值不亚于当地铅锌矿顶峰时期一年的总产值。成县逆境突围,重建了一个原生态、无污染的“绿色大矿”。

科技支撑 思路成就出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贯通了徽县捍卫嘉陵江水系免遭污染的全过程。

富饶的徽成盆地,涵养着一方水土的生灵,也不断升华着人们的思维。身处嘉陵江上游的徽县,要的是碧水青山、蓝天白云,走出了另外一条路子。

徽县是中国第二大铅锌矿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十年铅锌矿的开采,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财政收入。近年来,徽县大力推进原有矿企的升级改造,全面推行节能减排,降低能耗,让企业在绿色环保的循环轨道上健康运行。

金徽矿业厂区全貌

金徽矿业就是一个鲜明的典型。建设前期,金徽矿业首先组织开发设计团队,历时一年多,先后到国内外多家矿山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考察学习,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生态型、安全型、环保型、旅游型、数字化”绿色矿山建设目标。

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原则,厂房采用门式钢结构,依山阶梯布置,实现矿浆自流输送;矿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沿着木板铺设的休闲栈道穿过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俯视整个矿区,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员工宿舍大楼、科研楼及星级宾馆鳞次栉比;鲜艳夺目的各种鲜花铺满矿区的所有空隙。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将其与传统矿区联系在一起。

据了解,金徽矿业在高标准建设井下“六大系统”、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集安全监管、生产调度、应急指挥为一体的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和采矿、选矿生产控制中心,建成生产、生活区域监测网络,形成矿区地上、地下全覆盖的安全监控网络体系。采用主平硐+主(箕斗)副(罐笼)竖井开拓方式、充填采矿回采法,先进的“电位调控”浮选工艺和高效药剂方案,使铅、锌、银选矿综合回收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选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实现了采选和充填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采选过程控制达到可视化、信息化、数字化,为智能化、无人化矿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准确地说,金徽股份是绿色生态理念的践行者、新时代绿色矿山的创建者、绿色矿山建设的推动者和绿色发展的受益者。

今年2月22日,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的一家集铅、锌、银等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矿山企业。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矿山”,被自然资源部树立为全国绿色矿山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