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之星

“草根奇女”李蔡云的剪纸人生

来源: 中国网文明中华 | 作者: | 时间: 2023-04-14 | 责编: 姜颖

中国网文明中华讯 庄周梦蝶、漆圆八景、红马金刀、胡服骑射、毛遂自荐、梅开二度、负荆请罪、黄粱美梦……一个个折射古代历史和蒙城文化的成语典故在安徽蒙城县民间“奇女”李蔡云普普通通的剪刀下,跃然纸上,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宛如一部部精彩的微电影,令人惊叹不已。据悉,这位“才女”的剪纸作品已作为庄子故里文化的一种载体正在走出安徽,迈出中国、走向世界。

李蔡云,安徽省蒙城县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亳州市民间艺术协会理事,蒙城县民间艺术协会副主席。2018年荣获首届“蒙城二院杯十佳”文艺工作者;2020年在全县职工技能大赛(剪纸原创漆园八景)中荣获一等奖,同时被授予蒙城县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受蒙城县小涧镇民间故事集作者侯影影之邀,创作了《红马金刀刘金定》剪纸作品用于故事集封面并由中国科学院文化出版社出版;2014年首届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作品《踏雪》获优秀奖;2015年作品《希望》在安徽画廊举办的“庄子故里,逍遥蒙城,首届蒙城县传统艺术作品展”上,荣获精品奖。

耳濡目染,踏上“剪纸之路”

剪红纸、贴窗花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一把小剪刀,几张方形彩纸,就是年幼手工课里快乐的源泉。剪纸,也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然而对于李蔡云而言,剪纸不仅仅只是一门传统艺术,还是她的人生伙伴。

“小时候,大伯经常剪一些小动物给我玩,那便是我学剪纸最初的启蒙,后来经常看祖母剪窗花,剪刀在红纸上游走,不一会儿,便看见一幅艳丽的‘囍’字,这也激起了我对剪纸的好奇和学习的欲望。”回忆起儿时的剪纸印象,李蔡云的嘴角扬起了孩童般的俏皮。

李蔡云的剪纸,一非祖传,二非师承,仅是年幼时期偷师大伯和祖母的剪窗花,便无师自通般学会了剪纸。其中除了天赋以外,还有她日以继夜地练习。

七八岁时,李蔡云就大胆地拿起又笨重又危险的大剪子,开始动手剪小树、剪小动物。“以前村里经常演电影,一块儿玩的姐妹们都去看,我不去,点着油灯在家练剪纸,有时候边吃饭边用筷子在地上画,反正得空闲就画就剪,那些废弃的旧报纸都是我的宝贝。”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蔡云的心灵手巧和勤奋好学,使她很快就把一些传统的窗花剪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慢慢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成为她创作的素材,一件件精美的剪纸作品像“魔术”似的不断从她手里变幻出来。

每到年底,“八仙过海”“十二生肖”“双喜临门”“牡丹花开”以及各式各样的茶壶、花瓶陶瓷等窗花作品,她都要剪出很多送人。

“在这方圆几十里,她可是个剪纸名人,不管白事、红事,谁家有事都找她帮忙,并且亲戚托亲戚也得找到她剪。前两天我们村幼儿园开园时还邀请她了。”邻居阿姨对她赞不绝口,“有一天我想剪个大红喜字,但不喜欢平常那种方方正正的死板样式,后来她就自己创新,剪了葵花盘里包着大圆喜字,可漂亮了!”

“因为自己爱好这个,所以再苦也不觉得累,我白天在外面忙碌,晚上熬夜,不是画就是剪,因为每完成一幅作品,我都感觉很快乐很幸福!”创作的激情使“知天命”的李蔡云依然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灵感助力,作品形象饱满灵活

剪纸看似制作简单,造型单纯,却需要作者的创作和构思。“要不是他支持帮助,我也不会创作这么多作品,多亏了他。”谈及她的丈夫李文军,李蔡云嫣然而笑。

“剪纸有自己的语言,可能形态会更夸张、更艺术化,它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我老公是蒙城文化馆的民间烙画艺人,他在创作上也给我很大的帮助。”

李蔡云的丈夫李文军说,李蔡云最喜欢听民间故事,看电视时,别人看的都是故事情节,她注意的都是电视画面里的道具,看到好看的东西或图案就急忙画下来。“原先生活条件不好,现在女儿研究生毕业了,家里条件也好了,以后多给她创造条件,带她多到外面看看,拓宽视野,创作有灵感了,作品也就形象饱满了,像成语典故作品,都是带她看过雕塑后创作出来的。”

听丈夫说到“灵感”,李蔡云略显激动:“每次只要灵感在,作品剪得就精致生动,如果有事打扰,灵感的火花瞬间熄灭,作品不管怎么修剪都难尽人意。”她说剪窗花时,感觉自己身临其境在花园一样,满脑子都是花花草草;剪大雁时,她投入得如自己在飞翔一样;剪典故时,她俨然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李蔡云说,灵感来了就当即画下来,然后再一点一点用大剪刀掏着剪(没有专用小剪子、刻刀等工具),闭着眼睛情不自禁在纸上“龙飞凤舞”是她生活中不足为奇的精彩镜头。如今,在她的剪刀下,哪怕一片树叶、一只小鸟、一块石头,都是活灵活现充满律动的小生命。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手指翻飞,不一会儿,各种栩栩如生的鸟鱼花虫、人物风景等剪纸作品就跃然纸上。剪纸耗费时间和精力,李蔡云却觉得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剪耕不辍”,艺术创作日渐丰盈

很多人认为的剪纸,仅仅是一张红纸,依样剪样,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剪纸是一门镂空艺术,它从视觉上给人一种透空的感觉,也给人一种视觉享受,它也有自己的语言符号,比如水滴纹,祥云纹、锯齿纹……把这些语言符号运用到作品中去,就是一幅好的作品。”

狼峰霁雪

“我的剪纸来自民间,也来自生活,所以在我的剪纸中,有许多中国传统的民俗元素。”构思细致的造型,纹路、细节,人物衣服样式等等,她自己都一一仔细设计。

“只要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在纸上画上各种各样的图案,开始练习剪纸。看到一张张红纸经过加工变成一件件有鲜活生命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疫情发生后,看到医务人员不畏生死、冲向前线,李蔡云就起稿,画草图,拿起了自己最熟悉的剪刀,通过剪纸的形式,助力“防疫”。“就是想通过剪纸呼吁大家‘防疫’‘抗疫’,为国家做贡献!”李蔡云说。

因为热爱,所以钟情,“干任何事情都是喜欢,用心做才能干出个样子来”。

李蔡云的剪纸艺术创作之路,充满无尽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剪下的一沓沓精致美观的图片,享受到的是一种常人无法体会的创作之快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而丰富多彩。

2020年在全县职工技能大赛(剪纸原创漆园八景)中荣获一等奖,“那年,我参加了蒙城电视台首届民间剪纸技艺电视表演赛,虽然获得了‘一等奖’,但作品当时自己感觉还不是十分满意”,指着其中一张剪纸照片,李蔡云陷入回忆,“当时为了展示蒙城,比赛时我绞尽脑汁,设计了四幅寓意深刻的剪纸作品。后来,观众知道是我的剪纸后,好多人都跟我合影,还留了电话。”回想起比赛经历,李蔡云余兴未尽中略带谦虚和遗憾,“我还错过了很多次参赛机会呢。中国剪纸研究会邀我参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前往。”

累累硕果凝聚着“奇女”的执着追求。李蔡云十年如一日,用小小的剪刀剪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熟练地将剪纸技巧灵活运用,剪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作品。

目前,李蔡云的剪纸作品已达800余幅。她说,剪纸不但陶冶了她的情操,也丰富了她的人生,她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生活越来越充实。

“我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再创作出二十四孝,结合当前‘啃老’现象、十二生肖、成语典故、民间民俗、婚礼婚庆等系列的剪纸作品,然后全部装裱起来举办个‘蒙城民间艺术剪纸展’,把蒙城文化、庄子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入到剪纸艺术中。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名剪纸爱好者,剪纸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会努力保护传承下去,坚持下去。”谈起未来的打算,李蔡云信心满怀。

传承好非遗文化,计划培训更多才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人生的追求和奋斗发展。为了梦想,李蔡云现在已经着手准备,开始学习历史知识和绘画技术。她还准备将本县和邻县的剪纸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剪纸研究会和俱乐部,让更多的姐妹们掌握这门技艺,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非遗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不仅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更能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青少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然需要依靠这支生力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孩子们认识非遗,走近非遗,了解非遗,在此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生发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非遗进校园,能够提高青少年文化艺术素养,弘扬民族文化,更好地满足我县青少年的文化艺术需求。

李蔡云创作的一些作品都是以蒙城民间民俗文化为主,比如“庄周梦蝶”“漆园八景”等民俗文化。她也在通过自己的剪纸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城的文化。

目前,李蔡云已在蒙城多所中小学兼职剪纸技术教学。

名师带徒
寻找灵感喜出望外
嵇山夜月
李蔡云正在创作

李蔡云表示,剪纸是中国十大国粹之一,历史悠久。这个活动不仅创新宣传了蒙城非遗文化,还拓宽了非遗文化传播的受众渠道。同时,还增强了大家对庄子故里非遗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认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走进更多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更多广阔平台。”如今,每当挥舞起手中的剪刀,李蔡云的内心格外有力量,因为她的人生,已与剪纸艺术紧密相连,创造更多叹为观“纸”的作品,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是她孜孜不倦地追求。(潘书培 通讯员 杨宁 李恩锋 张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