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村镇

湖南绥宁:发展楠竹产业 做大竹笋加工

来源: 中国网文明中华 | 作者: | 时间: 2023-04-23 | 责编: 姜颖

中国网文明中华讯 近年来,湖南省绥宁县依托丰富的竹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竹产业,将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充实老百姓口袋的致富林,实现变竹为宝,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时值暖春,走进绥宁唐家坊的小乡村,以往僻静的村庄此刻呈现出一幅春日丰收的繁荣景象。4月22日,在小乡村竹笋加工厂附近空地,村民们将一袋又一袋刚刚采收的春笋陆续送来,公司负责收购的工作人员现场称重忙得不可开交,收获的盛况喜人,不久后,一辆辆满载产品的货车将沿公路驶入城市,让人难以想到这是昔日的省级贫困村。

确立一个发展方向,让楠竹资源活起来

小乡村坐落在绥宁北部宝鼎山下,是该县北片典型的山区村,平均海拔600至1000米,户籍人口约2000人,常住人口800余人,村部离镇政府所在地路程约有40公里。

多村合并、交通偏远、人口流失……面对这些摆在小乡村发展道路上的现实困境,在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探索实践中,小乡村迸发出全民谋出路的巨大活力。

“我们村山多田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发现依靠发展传统的水稻种植致富不现实,而山区养殖业投入大,风险高,群众意愿不统一,最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村里的两万亩竹林。”小乡村党支部书记曾德团说。

2016年,在脱贫攻坚开局之年,凭借村民以往从事竹笋加工的基础,群众意愿高等先决因素,在村党支部研究提议下,小乡村下定决心,要做大做好竹笋加工产业文章。

同年5月,小乡村村委会一鼓作气,迅速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会议等,流转闲置土地约6亩,用于修建厂房用地。同时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小乡村村“两委”积极争取资金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楠竹低改2000余亩,修建竹林道20余条,约80公里,进一步提高了楠竹砍伐和竹笋采集效率。

引进两家龙头企业,让乡土产业兴起来

无独有偶,小乡村两万亩竹海中所蕴藏的巨大价值也深深吸引了从小乡村走出去的人。

宋伍星、曾维铭都是土生土长的小乡村人,通过自身努力读书走出大山,在沿海省份城市涉农企业任职,但在多次返乡期间,经过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的主动联系,他们充分了解到村“两委”的发展意愿、地方政府对竹产业的扶持政策等,最终决心返乡创业,成为小乡村80后中首批从城市走回来的人。

2016年,镇村两级投资305万元在流转土地修建了占地2500平方米的竹笋加工厂房,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湖南小乡村食品有限公司入驻,该公司入驻后,自主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竹笋精深加工生产线2条、冷库2个,与县内拥有南竹林自然村40多个合作社开展共赢合作,流转土地自营南竹林1600余亩,利益链接南竹林18万余亩,村集体通过厂房租赁和土地流转实现年均稳定增收20万元以上。2021年,铭鹏食品有限公司在小乡村松阳修建的厂房正式投产,其中村集体入股50万元,每年获取持续分红4万元。

“广袤乡村,大有可为,目前我们所做的努力和成绩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造福乡里的同时也希望能吸引到越来越多懂技术、善经营、爱农村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在创业增收的同时,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湖南小乡村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宋伍星说。

拓展三条增收路径,让务农村民富起来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工作,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在小乡村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村民黄青容笑着说。

据了解,黄青容原本是贫困户,通过在农闲时到竹笋加工厂从事竹笋深加工工作拓展了增收途径,与她一样的本地员工还有二三十人。除了直接从事竹笋加工外,竹笋加工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竹笋采收的兴起,这是村里男女老少都能参与的工作,最好的情况下,每人每天能通过挖笋卖笋获利约三百元,单一个春季能获利上万元。

目前小乡村楠竹产业为村民衍生了三条增收途径:竹笋加工、竹笋采卖和竹木采运。原味竹笋、玉兰片等食品产品主要销往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竹木运往邻镇的竹木加工厂作为原材料,整个产业每年可实现农户增收超过200余万元;解决当地闲余劳动力稳定就业超过20人、零散用工500余人次,每年为本地村民发放务工工资50万余元。

近年来,小乡村的变化肉眼可见,两座竹笋加工厂在深山中拔地而起,山区养殖业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短短十年间,超过三十余户村民新建了小洋楼,越来越多人选择回乡发展,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兴,才能人气聚,实现乡村强,所以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将继续围绕推动产业发展为重点。”唐家坊镇党委书记袁丹表示。(王祥刚 通讯员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