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明中华讯 5月17日下午4时,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清音走进安徽艺术学院音乐南楼音乐厅,开展太和清音传承讲演活动。这次活动是由安徽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太和清音非遗传承人于飞、高虎分别作了《太和清音的传承与发展》和《太和清音的作曲要素》的讲座。太和清音传承人于飞、李恬舒等人分别演唱了太和清音《咏梅》《梅花引》等节目。这是一场讲座与演出相结合的盛会,为高校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曲艺盛宴。太和清音走进高校,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06年,太和清音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和清音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距今近700年的历史。太和清音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深受百姓青睐。太和清音流行于阜阳、亳州、太和等地。代表书目有《追舟》《秋江》等。清音的演出形式多为坐唱,演出时在庭院或客堂拼上二、三张方桌,参演者围坐,各执一件乐器,边唱边奏。一般一人一角,亦有一人多角。清音的唱腔与其流行地区的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用方言属中原语系,使用中州音韵,十三道韵辙,上仄下平,按方言结合辙押韵。
近年来,为了让太和清音更好地传承下去,太和县成立了清音传承培训基地,基地为清音表演艺术家和青年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传艺、继承、创新的桥梁。于飞多年来致力于清音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这项省级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2022年,于飞的作品《雨花英烈》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的提名。同年,其作品《最美人间四月天》荣获了安徽省群星奖。
3月8日,安徽省非遗传承项目太和清音走进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于飞演唱了太和清音《雷锋颂》,优雅婉转里带着北方的粗犷和豪迈,深情地赞美了熠熠生辉的雷锋精神,拉开整场演出的序幕。
2022年12月14日,由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省文化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清音雅韵-专题音乐会》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举办,于飞演唱了太和清音《咏梅》、李恬舒演唱了《梅花引》、王庆超演唱了《赤壁怀古》。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师生也排练演出了一些节目,有《红梅赞》《沁园春·雪》等,一个个太和清音节目在专题音乐会上精彩呈现。这次太和清音专题音乐会是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太和清音保护与传承研究》的延伸,为太和清音被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奠定了基础。
于飞带着对太和清音的热爱,通过演出等方式宣传太和清音文化,而清音也凭借着其独特魅力让更多群众产生了浓厚兴趣。于飞语重心长地说:“我要更好地为太和清音作出更多的成绩,内心也感觉到责任重大。因为这项非遗文化已经传承了近700年,我们要更好地把它传承下去,做得更好。”在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太和清音传承基地里,于飞正带领学生学习演唱太和清音曲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于飞说:“主要教唱学生们一些传统唱段,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目前新创作的一些古诗词,这个跟他们现在学习的文化课也息息相关,教唱起来效果非常好,学生都很喜欢。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们要做到的是把这门艺术的精髓学好,通过太和清音的特点守正创新,在维持清音特点的基础上,创作一些符合现代生活、现代题材的作品,把太和清音推广出去。”自2013年太和清音传承基地建立,清音就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进入课堂。于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以课堂教育的方式开始了太和清音文化的传递。
太和清音传承基地学生岳梦雨说:“于飞老师在课堂上一句一句地教我们演唱,把握太和清音的风格和特点。我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我会好好学下去,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太和县二中学生张楚涵说:“于飞老师的教学生动有趣,课上气氛活跃,我们都很喜欢,通过学习于飞老师的课,使我们更加了解了太和清音,感受到了太和清音的魅力。”
“太和清音走进高校,在高校崭露头角。一代一代的太和清音传承人怀着对太和清音文化的深厚感情,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着一份自己的力量。太和清音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走进课堂,以课堂教育的方式开始了太和清音文化的传递。”太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尚晓雷说。(潘书培 通讯员 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