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明中华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时代如何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近日,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农大工学院科创中心秘书长、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原产地委员会副会长、中科院过程所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客座研究员、重庆市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刘首文接受了中国网文明中华频道、全国精神文明报联合专访。
刘首文指出,随着乡村振兴的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已呈现智慧化、生态化、合作化“三化”发展格局。智慧型生态化农业陆续涌现,人们对生态产品需求日益旺盛,我国的传统自然村落为农业产业合作化提供了坚实基础。而生态化不仅仅是自然生态,更包括社会生态、组织生态和产业生态等,这就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关键就在于政府合理引导。
刘首文强调,随着科技进步、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我国乡村第四产业即智慧型产业已初见端倪,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知识型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信息化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型生态化乡村、智慧型生态化交通、智慧型生态化社区不断涌现,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于广大乡村领域,正在加速促进乡村智慧型生态化产业发展,这是现代大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本质是多元发展、众业兴旺。如果说以前的“现代观”是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标志,那么,新时代的“现代观”一定是以“智慧化+生态化”为标志。同时,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国家有一套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但更重要的是“藏粮于民、藏粮于乡村”。多年来,我们立足基层、扎根乡村,目前,在重庆市永川区仙龙镇建设粮食应急保障储备加工体系的尝试以及相关制度措施的建立新蕊初绽、成功落地,为藏粮于民的实践做出了有力的诠释。通过长期以来自身的广泛调研并结合乡村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是、更必须是为了让亿万城乡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为此,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做出努力。
刘首文表示:“乡村是国家的根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大‘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更要有乡村的月光。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及‘社会安全与发展效率双平衡’之要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治,则天下安;积余庆,则世代传。培育文明之风、质朴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乡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乡村振兴的广大田野上,书写新的人间奇迹。”
千年夙愿中国梦,乡村振兴天下知:休道魍魉风雨处,更有时代进程时。刘首文强调:“唯有增强使命感、紧迫感,抓铁留痕、攻坚克难,凝聚起亿万民众追逐梦想的奋进力量,方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华彩乐章。”(潘书培 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