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点击文明 文明安徽

芜湖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减负增效,群众就医有保障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 作者: | 时间: 2023-07-07 | 责编: 王丹妮

近日,芜湖市镜湖区天门山社区卫生中心开展家庭医生进社区活动。安徽日报记者阮孟玥摄

芜湖市镜湖区天门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在为患者看诊。安徽日报记者阮孟玥摄

近年来,芜湖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更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打造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立医院治理能力。2022年,芜湖市跨省就医比例较2019年下降30%,基层诊疗量和县域内住院率同比上升12%和28%。

2022年,芜湖市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受邀参加国家卫健委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典型做法被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简报刊发,以综合医改工作的明显成效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医疗资源下沉

群众看病少跑路

7月4日,刚在自家早点铺忙完,韦学炳来到了芜湖市镜湖区天门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医生,帮我测下今天的血糖,顺便开点药。”患有糖尿病的韦学炳最近成功申请门诊慢性病待遇,他感慨道,“我家就在附近,在家门口看病和去市医院没啥区别,还能帮我报销呢。”

“这位病人的血糖一直居高不下,要在以前只能建议他转去上级医院了。现在我们有了专家坐诊,像韦学炳这样的患者不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真正实现‘群众看病少跑路’。”镜湖区天门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程伊春提到的专家坐诊,得益于天门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华师附院(芜湖二院)合作建立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

在医联体合作机制下,华师附院(芜湖二院)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为核心,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培训基层医院等方式,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效能。

近年来,芜湖市深化城市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组建城乡医联体,推动省市三级医院资源下沉,推广“星期六”医师、“四固定”坐诊等模式。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申报国家精神卫生区域医疗中心,规划“神内—神外—精神—心理”一体的国家级脑医学中心。

在医联体建设中,除了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外,同时也让在大医院的康复期病人下沉到基层。

近日,华师附院(芜湖二院)呼吸内科的一名患者经抗炎、止咳、解痉治疗后办理了出院手续,下转至基层卫生院。

“这类病人在病情的急性期发作时来到医院就诊,待病情平稳之后,主治医生建议可以转入家门口的基层卫生院做康复治疗。这样一来既方便了家属的照顾,也节约了医院的有限资源。”华师附院(芜湖二院)医务部主任王振宇说。

“按照‘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连续服务’的原则,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理顺医疗秩序,改变长期以来无序就医的现状,这无论对患者还是医院来说都是好事。”芜湖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大病康复后的患者下沉到基层,患者可以减少路费等开支,医院可以腾出床位,医生也可以集中精力诊治疑难杂症,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

共建医联体

医疗机构梯次布局

作为芜湖市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医联体建设不仅方便百姓就近看病,还让疑难病患者有了更合理的就诊路径,推动了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6月30日,华师附院(芜湖二院)以天门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预留20%—30%的专家号源给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成员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提前预约挂号服务。

华师附院(芜湖二院)事业拓展部主任杨柯荣说:“促进预约号源向基层下沉,可以提高城乡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依从度,从制度层面推进‘分级诊疗’的实现。”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大医院看病难,小医院没人去”的现象,让本来就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变得更加不堪重负。想要通过医联体的建立,实现分级诊疗,改变一直持续的无序就诊局面并非一蹴而就。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推广并奏效,还要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为重点。

“患者不放心去小医院,一方面源于他们长期的固有思维,另一方面和这些年来基层医疗机构的薄弱也有关系。”芜湖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如果医疗机构的能力不强,上下转诊就会形成一句空话,就只能向上转,不能向下转,导致‘接不住’患者。”

芜湖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持续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落实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委培。据统计,今年预计有44名订单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到岗。此外,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也需提升,例如部分市级医院推进临床重点专科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为让医院能“接得住”患者,芜湖市在医改中突出布局医疗机构梯次建设。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县级医院能力提升行动,4家医院获三级医院设置,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5个,升级二级医院6家。支持省属医院、芜湖市二院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打造重点特色专科和转型专科医院。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沪苏浙知名医院签订合作协议40项,共建学科30个,柔性引进专家204人。

与此同时,芜湖市不断优化智慧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智医助理”辅助诊疗实现基层全覆盖。推行看病就医“一卡通行”、“最多付一次费”改革,医联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完成远程影像诊断9498例、远程心电17154例。

改革医保支付

控制不合理医疗成本

支付方式影响行为方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会倒逼医院改革。受DIP支付新方式影响,医院的发展方式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促使医院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转变。

在医改之路上,芜湖市深化DIP支付方式改革。其中,2022年DIP支付占比超90%,执行国家、省药品及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拨付结余留用资金2045.15万元。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评估,调整收费项目974项,医疗服务收入占比逐年提高,近三年年均提升1%。推行区域药耗SPD管理,推进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2022年该市卫生财政增长17个百分点,市属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降低5.7个百分点。

“DIP支付会对参保人在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在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按病种分值结算。每年芜湖市医保局实行年度总额控制的支出预算管理,按照‘总额控制、病种赋值、月预结算、年度清算’的办法,对年度内各医院参保人结算的费用予以支付。除了用于支付参保人结算费用的部分之外,结余的预算资金变成了医院的收入。”华师附院(芜湖二院)医保管理办公室主任孙敏表示,DIP支付方式的推广让医院由收入为中心的时代进入了以成本为中心的时代,有助于降低医院医疗支出。

孙敏坦言,医疗机构应当认真执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诊疗行为规范了,成本自然会得到有效控制。为规范医院各项医疗服务,华师附院(芜湖二院)医保办率先在芜湖市开展“三合理一规范联合督查”活动。充分发挥医保与价格三级管理网络组织的作用,联合其他部门对全院归档病历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诊疗及规范收费情况进行联合督查。督查内容主要分规范诊疗行为、合理用药、有无重复收费、有无超标准收费、有无串换收费、有无虚构医疗服务项目、有无不合理支付等七大部分。

“我们也会对药品、耗材、病程等进行科学测算,控制不合理成本的增加。这样一来,群众看病负担减轻了,医疗机构诊疗也更科学合理了。”孙敏说。

(安徽日报记者 阮孟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