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明中华讯 乌溪河畔、205国道旁,烟雨笼罩着泾川,山泉洗涤着草檀,中国宣纸文化园坐落于此。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草檀历经风霜雨雪、岁月淘洗和108道工序,百炼成纸。在这108道工序中,58岁的赵永成三十六年如一日,坚守在晒纸第一线。
回忆往昔,宣纸寄情
作为本地人,赵永成的家住在离宣纸厂不远的一个小山村里。他的父母农闲时会到宣纸原料加工基地帮忙,从小时候起向他灌输的宣纸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刻进了他的骨子里。这就是赵永成从小与宣纸结下来的渊源。宣纸,悄无声息在他心里撒下了种子。
1987年,22岁的赵永成正式进入宣纸厂成为一名晒纸工。“我们当时学宣纸技艺没有书本资料参考,只能靠师傅的言传身教,加上自己的悟性,反复地练反复地尝试。”那时候每月都有繁重的生产任务,“刚开始师傅对我们的要求很严,压力挺大,也曾动摇过,但后来发现再找一份工作也挺难,就慢慢坚持下来了。”这颗种子,在赵永成的坚定下破土而出,在日复一日地坚守下长成了参天大树。
心酸过往,匠心传承
成为父亲后,赵永成经常在厂里加班加点,长时间不能回家对于赵永成来说已是常态。“六十度的高温车间和每天高强度的工作量,长年累月下来整个人精神看上去非常差。记得有一次回家以后孩子都不认识我,见到我还一个劲地往他母亲身后躲,当时觉得挺对不起他。”说到这,赵永成眼泛泪光。
从事晒纸工作几十载,赵永成对晒纸工序已驾轻就熟。从宣纸的一角开始,运用巧劲和常年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不留破损地把湿纸一张张揭下来,借助松针刷让纸平整地与“火墙”贴合,利用恒温烘干。“来干这一行,第一个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第二个是要心细如发。宣纸很薄,最多的时候一块纸帖有六百多张纸,如果静不下心是无法在规定时间达到质量要求的。”初到宣纸厂的赵永成很急躁,晒纸对工人的要求锻炼了他的耐心,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遇事会少几分冲动。赵永成坚持三十多年取得的一系列荣誉和成就,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沉淀出来的。从动作生疏的学徒到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春去秋来,不变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传承的是千年不绝的古老技艺。
赵永成正在烘干车间里晒纸。雷讯供图
荣誉满载,初心不忘
从业以来,赵永成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工艺美术师”称号,并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手。荣誉加身,但赵永成依旧没有停止学习,仔细研究宣纸制作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让客户信服。“我每天晚上回家还要根据平时积累的经验和书上的知识反思,发现新的问题。”有更多的人通过他关注宣纸,赵永成会感到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也是多年来激励他坚持下来的理由。
2003年,赵永成当选为安徽省第十届人大代表,积极为宣纸古法技艺的传承建言献策。赵永成认为,青年人如果想从事宣纸行业,首先要愿意了解宣纸、产生兴趣,如果要真正投入这个行业,必须对宣纸文化产生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他希望有年轻人愿意延续这份千年技艺,也一直尽己所能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借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宣纸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非凡。三十六年来,赵永成始终坚守在宣纸生产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完美和极致,成为工厂里晒纸工的突出代表。年过半百,赵永成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行走在六十度的高温车间,重复着一样的动作,无论凛冬还是酷暑,挥汗如雨是常态,吃苦耐劳是状态,咬牙坚持是心态。退休以后,赵永成打算继续坚守在宣纸行业,“我也收到很多博物馆、纪念馆的邀请,我认为我还是要发挥余热,为宣纸文化的发展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赵永成正在分享退休之后的打算。李帅帅摄
宣纸,融入了文化的韵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张宣纸都历经磨难,每一张宣纸都令人心生敬意。平凡的树皮稻草历经日月光华、千锤百炼,成为宣纸,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凡。一刀宣纸,有着让人着迷的低调奢华,藏上数年,淡去了火气,收敛了锋芒,变得从容。正如三十六年如一日的赵永成,晒纸数年,褪去了浮躁,练就了超出常人的毅力与耐心,成就了非凡的宣纸和自己。(潘书培 陈晓宇 通讯员 车峰 洪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