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点击文明 文明湖北

扎根荆楚大地,调研荆楚非遗:武汉纺织大学学子开启文化外译之旅

来源: 中国网文明中华 | 作者: | 时间: 2023-07-13 | 责编: 姜颖

近日,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习”之路实践团赴武汉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聆听着长江边的非遗故事,与留学生、传承人们交流互鉴,调研走访荆楚文化外译,开启了一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精神之旅。

科学规划,系统推进,以调查研究之风引领社会实践新风尚

荆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荆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源远流长,精华荟萃,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高的文化价值。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实践团成员准确把握调查研究的科学原则,通过前期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整理,结合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音乐等领域,归纳了一批荆楚文化重点关键词,确定了本次调研主题和实际工作开展的切入点。通过与本校十余名国际学生进行预访谈,团队充分认识到科学完善的访谈提纲对调研成果精准度的重要作用,并就访谈对象的确定、访谈提纲的制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修订。

扎根大地,履践致远,立足专业探寻璀璨荆楚文化外译策略

在武汉市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从历代荆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传统图样和各类民间故事中探寻荆楚文化内涵,感受荆楚文化魅力。实践团成员通过现场观察、实地走访、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荆楚文化外译在各年龄阶段、文化层次、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的人群中的传播度、知晓度、认可度和满意度等展开调研,同学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在湖北省博物馆,通过“楚国八百年”“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展厅”等专题展览,实践团成员认真观察以前只能在新闻和图片中看到的文物,仔细记录每个展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文化故事,精细研读每个展区的英文翻译,将自身专业优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大学生的视角探寻荆楚文化外译现状。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研学互鉴中延续精神血脉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程琛,与实践团同学们互动交流。程琛向同学们娓娓道来近年国家层面主办的荆楚文化和荆楚非遗走出国门展览活动,详细介绍了传统漆器制品由礼天之器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品的回归理性和市场转型,科学诠释了作为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武汉码头文化对荆楚文化和荆楚非遗传播的促进作用,深入浅出地用“硬核干货”连接文化和受众。她表示非遗文化早已在百姓生活中根深蒂固,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荆楚文化和荆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将传统技法与现当代人的价值观紧密相连,荆楚文化和荆楚非遗外译在传统手艺与国外民俗的“东学西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交流体验,有助于荆楚文化和荆楚非遗走出湖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各国朋友们接纳、接受和认同。

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叶红光教授向实践团同学们介绍了荆楚纺织非遗的现状、传承谱系的建立和对外交流的反响与成果,对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能够关注荆楚文化和非遗的外译表示赞赏。叶红光表示,荆楚非遗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技艺现代价值观的表达,其内涵不仅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抚夷属夏”的开放包容精神、“上下求索”的锐意进取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精神谱系赋予其中。荆楚非遗的外译对荆楚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长远意义,希望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专心于此,专注于此,为荆楚文化的对外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非遗社团指导老师郎丽为实践团同学进行了展厅讲解。

多点发力多维延伸,做到既“走出去”又“走进去”

研“习”之路实践团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采取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荆楚文化走出去开展了深入调研。国际留学生和非遗传承人积极建言献策,并就“文化外译难点”“荆楚文化如何融入世界文化生态圈”等议题进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精彩不断。传承人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各自的传承项目,与国际学生一起体验荆楚非遗挑花。汉秀传承人王芳表示,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很高兴有这么多年轻的大学生喜欢我们的非遗项目,也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荆楚文化和荆楚非遗的传播贡献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可非遗、支持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场文化外译之旅中,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习”之路实践团立足专业、情系使命,为传统楚文化找到当代发声的方式,相信在与楚风楚韵携手同行的道路上,前方会有更多惊喜等待着我们探索。(通讯员 姜军 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