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点击文明 文明安徽

“两手发力”破解水利建设资金瓶颈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 作者: | 时间: 2023-07-19 | 责编: 王丹妮

动辄上亿元的水利建设,投资大、花钱多,政府财政一味“大包大揽”不现实。如何破解水利建设中“钱”的缺口?“两手发力”是破题的一把关键“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其中“两手发力”就是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推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结合,在水利投资建设中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两手发力”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迈进。今年上半年,全省水利建设完成投资27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居全国第6位。

用“两只手”兴水利

在很多人看来,水利工程更偏向于公益性,为何要在政府引导的同时推进市场化?

“推进‘两手发力’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水思路的重大举措,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激发我省水利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强调了“两手发力”的重要意义。

先从需求侧看,安徽是水利大省,新老水问题涉及的范围广、领域宽、行业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根据《安徽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全省现代水网规划总投资1.1万亿元,加上市县级水网建设规划投资,空前规模的水网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巨大。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投资力度有限,尤其是基层财政压力较大。

这边“需求旺盛”,那边“投入不够”。可以说,“任务重、需钱多”是重要的现实原因,必须采取“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才能满足供需矛盾。

不仅如此,市场化手法,还能给水利事业激发活力。

5365座水库、473处万亩以上灌区、7181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大别山水库群和淠史杭灌区……安徽积聚了数量巨大的水利资源、水利资产,若能有效盘活这些存量水利基础设施资产,利用好其中积累蕴含的水电、土地、生态、砂石等资源,将“沉淀”的资源、资产变成资金,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水利事业发展注入“活水”。

“靓淮河”的投融资打法

在安徽,“两手发力”已有不少创新实践和可喜成效。

蚌埠市民们都知道“靓淮河”工程,这项工程实施后,风景更美了,环境更靓了,市民游客可在淮河边亲水、戏水、乐水。让淮河既“亲”又“清”,提升了蚌埠人的获得感。

然而,这样一项超53亿元的工程,曾也面临资金困难。在蚌埠市水利部门牵头下,该市水投公司一方面多方融资,一方面施工建设,这项工程建设迈向快车道。

其实,水投公司就是“两手发力”的一个典型模式。蚌埠水投公司在2011年刚成立时,资产不足20亿元,因资产规模小,也面临过融资难题。如今,通过打好报表合并、资源注入、工程移交、投资扩权等“组合拳”,资产盘活了,规模做大了,水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目前总资产达207亿元,很多金融机构都“争相上门”抢业务。

资产扩大10倍,这“组合拳”是怎么打的?据介绍,蚌埠水投公司做起了“跨界”,由单纯“搞建设”,向“经营型”方向转变,下属子公司已由过去3家发展为15家,形成“国资监管、行业指导、水投统管、板块运营、独立考核”的现代化企业经营新模式。

在项目实施中,不光光是银行贷款,还采取了专项债、专项资金、国际银行贷款等多元“打法”。比如,采取“项目外包、专业编制、成败对赌”的方法,累计申报政府专项债41亿元,“靓淮河”工程环保专项1.2亿元,天河疏浚生态环保EOD项目20亿元,世界开发银行4亿美元等。

另外,当地政府还强化对水投公司的全方位、立体式内部审核把关、审计监督和外部系列监管,让其在市场化之路上行稳而致远。

“‘两手发力’是大方向,抢抓政策是硬任务,市场搏击是‘大练兵’,借力合作是‘加速器’,强化监管是‘永动机’。”蚌埠市水利局局长荀异然形象地解读道。

山区县有了“水管家”

如果说,蚌埠市的“两手发力”模式是市场化激发了发展活力,那么霍山县的“两手发力”实践,则是探索了山区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的新路子。

山区农村供水保障力不足,在全国很多地区较为普遍。

霍山县也是如此,虽是水源地,但农村地区供水能力、水质、管理、保证率都不足。

怎么改?“两手发力”解决了大问题。管理体系建设上,做到几个统一。首先是统一管理主体,由一个“婆婆”管事,城市供水管理职责从住建部门划转到水利部门,水利部门主导实施城市水厂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实现城市、农村居民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体化。

其次,统一运行主体,组建“水管家”,组建县属国有独资公司——安徽大别山水利投资有限公司,霍山县水务局与水投公司实行“双业主制”,共同组建项目法人,县水务局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授权建设运营的方式为项目提供资本金,水投公司通过争取金融性工具、间接融资等多种模式,最大化撬动社会资本,补齐资金缺口。

霍山县水务局主要负责人罗造时表示,水投公司成立后,打造了“中央预算+专项债+长期贷款+企业自有”相结合的水利项目“资金池”,从原先“上面来多少钱、地方办多少事”的投资不足局面转变为“围绕项目总体规划、多渠道落实资金”的态势,霍山从水利投资小县一跃进入全省投资前列。

为确保企业参与农村供水的积极性,改革采取“项目整体打包”“肥瘦搭配”等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家公司架构内合理调剂,“让赚钱的贴补不赚钱的”“大水厂贴补小水厂”,实现“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强扶弱”。

随着改革的推进,目前,该县13.4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

“发力”有广阔空间

“两手发力”,这个“力”怎么“发”?从哪“发”?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省“两手发力”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现场会上可以找到答案。

首先,政府这只“手”,不仅要监管,还要会“撬动”,这里的撬动就是要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比如财政投入和政府专项债,都是投资的重要手段。

另外,水利资产亟待盘活。据介绍,对具有一定经营收入的存量水利资产,在确保防洪、排涝、调度和灌溉等社会公益职能的前提下,灵活采取转让项目经营权、收费权等方式盘活。允许参与水利开发利用的市场主体依法享有水资源利用优先权,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允许范围内从事文旅、康养等产业开发。

水权交易市场也需要进一步激活和提升。比如,2020年以来,全省共完成28宗取水权交易,总交易水量739万立方米、交易金额238万元,交易量小,仅开展取水户和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尚未开展区域间水权交易。全省水权、水市场、水价改革工作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未来,安徽在水权交易改革上还有很大空间。

今后,在安徽,像蚌埠、霍山组建的水投公司,可能会越来越多,成为水利投融资的“生力军”。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通过专门组建水投公司或整合政府相关投融资平台等方式,抓紧会同相关部门谋划研究水利投融资公司搭建模式,原则上每个市、每个县都要有自己的水利投融资平台。

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之变,更要科学应变,跟上新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两手发力,多轮驱动,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更多运用市场手段和金融工具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安徽水利高质量发展。(安徽日报记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