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深情牵挂赣南老区。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翻开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好政策要在实干中见成效。11年来,赣州市充分发挥苏区振兴政策效应,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提升壮大优势产业
近日,走进赣州经开区富尔特年产5000吨高端绿色稀土永磁材料项目现场,100多名施工人员正进行钢结构施工、门窗玻璃安装等作业。“项目厂房主体已完成90%,争取7月底整体交付。”项目施工负责人介绍。据悉,项目预计年底建成投产,将打造成智能化、绿色一体化高端钕铁硼生产线。
稀土产业转型升级是赣州优势产业持续向好的写照。为推进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发展,赣州积极培育金力永磁、开源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成功争取中国稀土集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机构落户。
如今,赣州形成了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由2011年的781家增加到2022年的2680家,工业营业收入迈上5000亿元台阶。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近年来,赣州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推行以研发为导向的政策扶持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0.43%提高到目前的1.71%。高新技术企业由2011年的26家增至2022年951家,增幅列全省第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正在建设疏港公路。下一步,我们将完成建筑结构及市政管网工程,完成轨道吊等安装调试,计划7月底交付,8月正式投入运营。”赣州港赣县港区五云作业区综合枢纽码头项目负责人程永超介绍,该码头是赣州唯一一个千吨级货运码头。项目建成后将补齐赣州水运短板,完善赣州货物运输发展格局。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蹄疾步稳,为赣州高质量发展蓄势积能。
连日来,在宁都县梅江灌区水源工程团结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伴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扎钢筋、铺草坪,现场一片忙碌。
作为我省首个丘陵区大型灌区项目,梅江灌区工程项目在宁都县全面开工建设,打破了赣州近30年没有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局面。
11年来,赣州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市,获批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高标准建设蓉江新区、高铁空港新区和三江口片区,建成57.4公里城市快速路网,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011年的85.23平方公里扩大到222平方公里。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通过资源整合,我们村因地制宜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谈及发展,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党支部书记肖连京说。
近年来,会昌县通过建立“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五级主体经营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赣州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改革取得突破。“全产业一链办”、惠企政策“线上一网、线下一窗”集中兑现、“市县同权”、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等改革做法在全国推广。
对接融入国家战略。抓住深赣对口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两省政府联合印发五年实施方案,建立对口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首批21个重点推进事项,深圳科技园赣州分园、深圳赣州“飞地”产业园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等高质量产业合作示范平台稳步推进。
加大央企合作力度。自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在赣州落户投资项目67个,投资总额1198.16亿元,已完成实际进资547.6亿元,项目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国防科工等领域,一大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效应强的央地合作项目在赣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聚焦提高民生品质
安远县欣山镇大岭背村四面环山,多年前出村的道路只有一条弯曲的石子路。“晴日一脸灰,雨天一身泥”,群众出行很不方便。
11年来,安远县在交通运输部的对口支援下,积极实施“构建大交通”发展战略,大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该县建成农村公路2450公里,实现全县18个乡(镇)100%通三级以上公路、100%通达客车,152个行政村100%通水泥(油)路,20户以上村小组100%通水泥路,打通了便民利民“最后一公里”。
11年来,赣州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扩充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9.75%和93.51%。
稳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累计实施医疗卫生项目3020个,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73所,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三级医院由2011年的11家增至现在的28家。(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燕)